《千年一叹》读后感1200字
开头差点找不到落脚点。余秋雨先生这场“千禧之旅”,以寻访世界主要古文明为名,脚步遍及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翻山越海,涉过古漠,呈现了一幅宏大泛黄的世界文明版图。许是因此,微芥如我,不知从何回首。
先生在序言中便提到了贯穿全书的苦思,从孕育我们的中华文明而言,它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塌?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而看看这个尚是生龙活虎的世界文明,它又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看看那温文睿智的希腊文明,远年先贤的思想依旧熠熠生光,但也无法照亮今天希腊的颓唐面貌。不断的内战外伐大大耗损了希腊文明的元气,使得终于迎来和平年代的希腊人变得闲散悠然,这种悠然,演绎过度就会变成木然,也就很难燃起复兴文明的火焰。
而古老的埃及人,留下了很多构建简单、造型粗粝却令现代人疑问重重的宏伟建筑,昭示着埃及文明曾经的辉煌。此外,还有大片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令人完全不知其意,这也恰恰阻断了现代人对埃及文明的解读。埃及的历史难以回溯,而今日难以振兴,个中缘由,依旧离不开战争。
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犹太人多灾多难、饱受侵扰的历史,使得希伯来文明带有源远流长的悲苦和忧伤。耶路撒冷的哭墙成为了犹太人哭诉的对象,他们因历史而饮泣。长久以来的动荡不安使宗教成为了他们的精神依托,但也正是宗教点燃了一次又一次的硝烟。流离失所、命运多舛的文明,终究难以落地生根。
印度—恒河文明的今天,展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与老巴锱铢必较甚至沦为闹剧的较量,还有爆炸式增长的人口、贫穷饥饿的面孔、肮脏破败的恒河地带、失序的日常生活……余秋雨先生将这一切的一半原因归结为宗教迷误,剥蚀了智慧程度最高的佛教,轻视生命,厌弃人世,不负责任,甚至容忍藏污纳垢,自毁了文明的力度与尊严。
这些文明的衰败离不开征战与宗教,而审视我们的中华文明,这两者恰恰是我们所没有的。之所以没有,并非全然在人为,其中地理位置的原因,恐怕只能说是天意。如此看来,就不禁极大感慨,我们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包含了多么大的偶然因素!古文明的衰败不足为怪,文明的生生不息,才需要引人深思。而惊叹的同时,也对我们所承载的古老却又鲜活的中华文明多了几分敬畏。
那么,世界文明是否会重蹈那些已然衰败的古文明之覆辙?答案是没有的。但不能忽视的是,那些在消耗着文明元气的因素依旧存在,战争、宗教对峙、贫穷……都在呼应着历史。总有人试图去播散这些“荆棘”的种子,让它们滋长蔓延。如先生所言:人们都在各自使坏,根本不在乎灾难降临。
对于文明的承载者——个体而言,其行为举止所散发的气质,不仅是人生阅历的沉淀,也会是民族遭遇的沉淀,民族的精神以这种方式在个体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和延续。因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现代人,对文明多点认识总是好的。如果对孕育自己的文明缺乏认知,也会像一个没有根基的流浪者,不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