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1100字
八十年代末,有人断言:本世纪的中国文坛将再无好作品出现,唯待世纪末。如今,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一位孤独的旅人正步履蹒跚地向我们走来,他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一丝生气,也为沉寂已久的文学园地洒上了一丝难得的阳光。
他叫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他常常背负着历史那沉重的十字架,在中华大地上悲壮地行走。余秋雨首先是一个成功的旅人,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并不轻松的旅游路线,然后便举步维艰地走下去。几番春秋冬夏后,憔悴的秋雨先生向读者奉献出了一份沉重的礼物:《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的出现,使中国当代散文从理性上真正得到归真返璞,顺利地推进了散文新潮的发展。于是有人惊呼:“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
秋雨先生实在太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了。然而作为文人的他又注定此生无力改变那些被歪曲的中国文化、被蹂躏的中国历史、被蔑视的中国艺术。他曾在苏州两千年生日时惊异地发现苏州人正兴致勃勃地通过电视观看美国两百年国庆庆典,也曾将上海人的性格品行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还好心地劝说过今天的日本人应该去看看当年日本文人、军人、女人在新加坡的凄凉墓地,因为“那里真安静”……
最难忘的是,秋雨先生曾想在敦煌大地上乘上战马,接过刀剑与偷运文物的车队决一死战,然而随即他又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被挡住的车队究竟应让它驶向哪里?注定只有无可奈何的秋雨先生放下了手中的刀剑,在沙漠中大哭一场,世间于是有了令人撕心裂肺的《道士塔》。
今天,秋雨先生正用那看似陈年旧帐的笔唤醒着文化人的良知,正步履蹒跚地带领中国文学走出低谷。余秋雨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哲人,对许多历史和现在的人与事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曾大胆地提出:“长城作为古代军事战略设施早已失去其实用价值,而都江堰却仍然默默地为川西平原的旱涝保收贡献力量。”
作为一个艺术家,秋雨先生曾用幽默的笔调引出“慈祥美”、“沧桑美”等个性化美学观。同时,他也曾留恋于往昔医院中的一株小腊梅,还有幼时老屋窗口每天清晨一定出现的朴实女孩。
然而,现在秋雨先生的许多作品拥有的读者并不是太多。也很有些旅游杂志出版者将秋雨先生的大量“苦旅”文章大段删改,只剩下些许景色描写的段落,以此为广告招徕游客。秋雨先生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文化思想连同他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等名著只能忘着书摊上的盗版书和众多异议作家的批评文章默默流泪……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中都会回荡起秋雨先生的一句名言:“感觉极好的文章要少读,应该细细体会之,反复咀嚼之。交朋友也是如此。普天之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