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1500字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2)

(接上)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一窥叔本华寂灭理论的逻辑:在表象上,一个寂灭的人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叔本华并不反对追求财富,名誉,官位,名声,荣誉。因为这些欲望表象促使和保证一个人足够优质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审美的超越,一部分的克服痛苦与无聊。获得世人的肯定,这是自我表象的低级寂灭。进一步,一个通过审美部分超越了表象的人,进入到灵性的世界,深度的触摸意志,与意志永恒实现融合,这是自我精神的高级寂灭。

到此为止,我们就理解了叔本华所谓的寂灭:在表象上,其实就是与世俗道德的和解。在意志上,实际上就是与永恒本体的和解。所以也可以说,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以认识到意志与表象冲突始,以达到客体和主体的和解终。

寂灭不是死亡,而是在肉体和意识消亡后,还能得到欲望表象(作为客体的人类)的肯定,得到永恒意志(作为主体的本体)的接纳。得到表象的肯定确认方式比较简单,即客观世界中他人的评价,名誉,声誉,荣誉,这个叔本华在有生之年已经实现。得到永恒意志的接纳,融合,则完全在于主观精神世界中的观照和肯定。这个境界的确认,大抵等同于王阳明的临终自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达到这个境界,是谓寂灭,而非死亡。

现在,我们从旁观的视角观察叔本华的寂灭,这是一个完整圆满的存在状态,它是一个它基本上达到了意志与表象,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短暂与永恒,自我与本体的完整融合。它无内无外,有虚有实,是唯心与唯物完整合一。

叔本华对于康德的哲学是非常推崇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评》中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叔本华所谓的寂灭境界,说穿了,就是一个人的肉体与精神,意志与表象在“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的圆满融合,是康德庞大哲学体系在实用层面的审美价值的突破。

到此为止,我们就基本窥见了叔本华所谓的寂灭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状态。它其实就是一种存在的美学精神,一种美学意义的人生追求,一种拒绝肤浅和浮华的素朴美学理论。虽然它看上去是那样的深奥,其实它的要求是如此的浅白,这是叔本华所以敢于肆无忌惮的攻击黑格尔哲学的理由所在。

作为结尾,我们可以盘点一下叔本华所推崇的人生智慧究竟是怎样的一些观点:

一、叔本华肯定拥有财富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因为这使一个人可以获得大量的余暇用以感悟生命。

二、叔本华鼓励人们学习审美提升审美,因为在审美的时刻,人可以短暂的脱离表象欲望,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三、叔本华认可世俗的名誉和荣誉,但要求这种名誉与荣誉必须是诚实的,因为这是获得表象世界肯定的体现。

四、叔本华鼓励人们学会独处,崇尚一种孤独的气质,因为唯有在独处时一个人的精神才是完整的,不受表象欲望世界的蒙蔽,从而接近本体意志的精神,达到寂灭之道。

五、叔本华的人生要求,最低标准是要过审美的生活,最高标准则是寂灭的境界。

最后,叔本华对于意志与表象世界的悲惨本质的认识的确是充满悲观精神的,但是这种悲观不是结果,而是要求一个人摆脱悲观,超越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去过那种审美生活的开始。而且这种审美生活也不是终点,而仅仅只是一种过程。他所要求的终点,是要以短暂审美生活的愉悦作为桥梁,最终达至更高层次永恒的寂灭境界。亦即最后的本体精神的审美世界。

所以,所谓叔本华的哲学,以及他对于人生的要求,从开始到终点,都是一种美学行为。也可以说,他的学说,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美学哲学。

2019-2-3于三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