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300字
有些人活过。有些人认真的活过。有些人认真的有意义的活过。。她们仨,认真的有意义的快乐的活过。
高一阅读课上翻读《围城》,那时我急需要为自己找几个偶像,除了毛泽东,我没说的上名字的“偶像”。还未读一句正文,我就知道我以后要“粉”谁了,我深深的迷恋上了钱钟书这种顽童。谨因我读了杨绛的序---我眼中的钱钟书,还有钱瑗写的 我的父亲 诸如此类。调皮的,可爱的,天真的,但是有才的钱钟书,人格魅力便是如此吧!
我从没有小名,看钱钟书小名是阿先,我从此给自己取了个小名叫做小先子,还强迫灌输给我的同学们,并认真解释不是仙女的仙。后来我有了一辆很宝贝的山地车,我也叫它 阿先。我攒钱买下了钱钟书的整套书籍,当什么写在人生的边上,写在人生的人生的边上。。。可惜,我第一本翻开的是管锥编,晦涩难懂的程度不是我的水平能接受的(今天知道管锥编写于文革期间)。
我放弃了接着读那些书,从此我就肤浅的喜欢钱钟书这个人以及据说写的很好的书。说来也羞愧,围城这本书都是上上个月才看完的,嗯,我是不合格的迷妹。
初见杨绛和钱的合影,我觉得,杨长得男相,不够漂亮,而钱那么帅。。。今年二月份去了无锡,兴奋的去了钱钟书故居。钱钟书故居相当清流,有几间房间里地板保留了原状,青石板上有绿苔,再加上阳光从墙缝里挤进来,这些不经美化的旧书房征服了我。有一间房间里是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我也才知道,原来杨绛那么受欢迎。
我最近想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记录中国人生活的著作,因为有想参加一个费孝通田野调查征文活动。再想到,费孝通正是当年杨绛众多追求者中的一个(据说七十几个),他多金多才心高气傲看不上“走后门”进入的书呆子钱钟书(钱钟书自小偏科,只是语言有天赋,是时任校长惜才破格让他录取求学)。可惜,他再怎么努力追求杨绛,也求而未得。而钱钟书杨绛一拍即合,比翼双飞一同出国求学。可能是情伤太深,费孝通转而休学进入大西北去人民群众中疗伤,再有了这优秀的论文,也算意外之偿吧。
有了绿叶的衬托,杨绛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上升了的,只比钱锺书低一点。今天看完我们仨,他和她已经一样高了。杨包容钱的不食人间烟火,也不会大吵,我想是修养使然。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形容他俩都再贴切不过,活脱的模范夫妻。再加上如此耐心的教养女儿,如此平常心地走过逆境,再次感叹心灵力量的伟大。他们的朋友,傅雷夫妇,心灵也很有力量,只可惜性子还是少了点什么,文革期间双双上吊。而钱钟书和杨绛就不会,善始善终,并非刻意而为,淡泊明志,性情使然。好像,我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这样子的人们。
《我们仨》是杨绛抵抗时间遗忘的书,那些故事不用文字留下来,就留不下来了。我窃猜想,她不愿我们忘记她的丈夫她的女儿,尤其是她的女儿。她想分享她的有爱的一家,即使回忆甜蜜本身对于她个人是痛苦的。就如林徽心疼他的弟弟,一位二十出头就以身赴国难的空军:“你为了国家死,为了他们死,可又有谁知道你,记得你。”文字,是忠实的,记录在抵抗忘记。而记录的内容又是高贵的,这对后人也是一种鼓励。比如,鼓励我不要愚昧地活成泼妇,鼓励我不要无知为趣目光短浅,鼓励我不要功利的逐利得刻意。
而于最平常的生活里发现不平常的乐趣,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