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理解人性》读后感_1200字

《理解人性》读后感1200字

《理解人性》读后感

理解人性是相当困难的,而我们往往也不肯面对真实的自己。人性,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如此。

自卑和卓越

本书给予我们的观念:自卑和卓越,仿佛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因为极度自卑,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所以极度地追求卓越和权力。因为自卑,所以自负;因为平庸,所以卓越。关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一个追求卓越与权力的人,究竟是因为自卑,抑或是天生渴望成就,抑或是根本没有任何原因。当人们试图用某种规律解释某种现象时,用某种原因解释某个对象时,却忽视了人生总有百态。追求卓越可能与先天性格、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因素有关。比如《红楼梦》中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宝玉就嫌弃读书做官,他曾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难道贾宝玉不追求卓越就是源自于其自信及社会超越感吗?还有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如:穆罕默德、艾萨克·牛顿、耶稣、释迦牟尼、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卡尔·马克思、伽俐留·伽俐略、亚里士多德、查理·达尔文、奥古斯都·凯撒、毛泽东等影响世界的名人他们一生追求卓越难道是源自自卑吗?

攻击性性格和非攻击性性格

当人们把焦点集中在追逐权利、野心和抱负上时,会产生两种性格:攻击性性格和非攻击性性格。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的背后,其实蕴含着相同的动机。无论是攻击性或非攻击性的性格,背后都是个体感超越了社会感,背后都潜藏着对权力的追逐,只不过表现出不同的路径。当个将焦点关注于自身,便会和社会中的人失去联结。结果就会表现出一切攻击性行为:自负、嫉妒、贪婪、憎恨。或者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会疏远的非攻击性行为:胆怯、焦虑、自闭、抑郁。阿德勒认为,这两种性格的形成都源于社会感的缺失。纵观历史和社会古今,因为追求权力和卓越造就了多少英雄人物。人总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因为自卑而产生追逐权力的欲望,而鞭策自己勇攀高峰,反而成了人奋斗不止的动力和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本源。

《理解人性》一书想给人们揭示: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都与个人经历尤其是童年经验密不可分,任何一种看似不能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原因。

行为的背后是动机,动机源于目的,目的基于性格,性格源于童年与经历。任何一种看似不能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原因。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决定着个体的存在目标。设法引人注目、迫使父母注意自己,这种倾向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我们对神经病症进行的仔细诊视证明,我们在神经病症患者身上发现的心理异常 、 心理情结 、 心理失调等从结构上来说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

总之,本人感觉了解人性是非常难的,读这本书也是相当困难的,觉得找不到重点,而且还觉得哪里都是重点。有时间将再次拜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