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1600字
五星!600页十三个小时,这是一本在百年后依然可以散发活力的经济学著作,关于企业家,关于创新。如果希望了解何为新组合,何为企业家精神,何为周期,这是最原汁原味的塑造。初读需要反复比对,较为艰涩,好在轮廓基本依照庞巴维克教授经济学架构,有清晰严谨的类数学演绎逻辑,坚持下去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章讲述给定环境制约下的静态循环流转经济系统。作者首先将“经济行为定义为人们以取得物品为目的所采取的行为”,以“一个商业上具有组织的国家,其中私人财产、劳动分工和自由竞争占主导地位”为研究对象,并遵循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引入需求和生产。在探讨两者关系中引入互补品、经验生产、社会产品、选择系数、交换比率、价格、供求法则、收益递减、经济人概念,并就商业利益最大化引出技术与经济利益的对立统一和生产“组合”及生产系数概念。
接着将产品拆解为劳动、土地两个要素的组合和消费品、生产资料两类。生产中前两者的关系既“配第的问题”以“归属理论”解决。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生产资料是“收益价值”既生产力价值;与消费品的边际效用相对应,后者便是边际生产效用,既“边际生产率”,并推演出“在交换经济中,劳动和土地的价格,即工资和地租,是由它们的边际生产率决定的”。“由于生产计划存在相互排斥的选择,生产了A就不能生产B,产成品A的价值就应为减去B价值(成本)后的剩余。如此,生产就存在收益递减的可能,既社会生产最有效率时,A价值等于B价值,进入经济均衡,也就是说经济系统在最完美的条件下应该是不会产生利润的。
第二章聚焦经济发展现象,既生产方式的5种新组合(创新):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2.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新的市场的开放;4.征服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任何一种工业实行新的组织。这些创新通常不是产生于旧组织,而是新组织,例如铁路通常不是马车的所有者建造的。如此,想要创新,就必须以信用获得新资金。而提供信用就是“资本家”的职能,这也是资本主义的特色。新组合的执行人称为“企业家”,这里的定义比传统定义要狭窄,不包括已经建立起来企业的安定经营者,是将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具有创新精神和远见,获取利润的群体。
第三章信贷与资本: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对现存的劳动力和土地服务进行不同的使用,即新组合的实行。这创新的过程,信贷至关重要。它可以使企业家抽离产品的原有循环,在没有商品索取权的时候就获得。如此就在均衡的经济循环流动中实现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企业家利润:超过成本的剩余。剩余出现须满足三个条件:1、新供应后工人带来收益大于过往;2、新成本低于原成本;3、生产要素即使价格上涨,依然有剩余。随着新企业不断成立,新的经济均衡再次来到,企业家利润消失。没有企业家就没有剩余,没有剩余也没有了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源于企业家对于新组合的执行,剩余带来的财富积累。
第五章是最难啃的一个章节,关于资本的利息。作为现在购买力相对于未来购买力的一种溢价,利息是不存在于“静态的”经济中的,利息本质上是来源于剩余价值。利息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制动因素,是一种“企业家利润的税收”。
第六章商业周期讲述的是危机,既周期性的商业波动荣枯。之所以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必然,源于新组合是以不连续的方式成群或者成组出现的。新组合成群的出现提高了生产资料价格,降低了产品价格并造成了信贷通缩。从繁荣到衰退,并重新达成平衡,再次进入新组合成群出现时期。
终于啃完,有通畅的感觉。这也是写得最长的书评,最后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颂扬向熊彼特先生致敬:“在某种意义上,凯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传统中最著名的哲学家的对抗——最有光彩、最聪明、最难以击败的诡辩者巴门尼德和反应缓慢、形象粗陋但却富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间的柏拉图式的论辩。在两次大战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有光彩、更聪明;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平平常常,但他有智慧。聪明风光一时,智慧赢得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