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全集)》读后感1100字
如果我到现在还是没能停止读一点书吧这样的念头,毫无疑问是这本名为《罪与罚》的小说和这个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家带来的习惯。
人间,大家都在喋喋不休想找出一个大的方向来共同行走时,我坚信此时正是霸权和投机主义的美丽土壤,而满怀一腔真诚和年轻的骄傲的青年一代,必须在各种潮流影响下寻找自己的出路和立足之地。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既聪明又骄傲的年轻人,几乎由病态的自尊心支撑着生命的绝大部分。想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看见人间的分门别类规则之后备觉难受,不愿意在道德又守规矩的那一边被欺凌一生,其实也意味他知道另一条路是通往欺凌者的。坏就坏在,正是被欺凌的地位让他有了杀人无所谓,善可以被补偿的心理,但其实他又很明白被欺凌的那一类人的现状和立场。
因为骄傲和自尊心在受过一定的素质教育之后,会有自视清高的不愿被污染之愿,所以在逻辑上,阿拉这个人物还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我果然还是觉得阿陀超神。
这条线很分明,跨过去很容易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但是对我来说,跨不过去的阿拉反而成全了人这个称谓。但是如你所想,并不是每一个人杀死老太婆之后都会得病,阿陀的美学主义在于,善是无法经由罪恶完成的。斯维德里盖洛夫是虱子类的社会反面,做了很多恶之后遇到了杜妮娅,开始想回到善类,也开始为别人安排一些好的行为,但是那些行为背后并不是善念在驱使,而只是绝望之后的“反正要死了,给别人做点好事也没差吧”(天啊我在说什么),而纯洁的杜妮娅无法接受已经在罪恶深渊里的斯维德里盖洛夫,曾经的恶行无法抹除,向善的改变无法实现,破裂之后是生命的绝望叹息。
的确emmm,斯维德里盖洛夫就像是另一个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
超神的地方在于,准确传神的心理揭示,以及在此之下的人物行为。算起来,拉祖米欣的登场,索尼娅的登场,母亲的情绪和眼泪,杜妮娅的故事线,斯维德里盖洛夫之死几乎每个场景都很淋漓尽致。而且阿陀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能把细节写的那么美……好了我不吹了,这本书我真的可以一页页跟着写出同样字数的感想和分析[偷笑]
看了很多遍,但是当初最感动的几个场景依然还是让人感动。虽然阿陀曾经在《白痴》里想创造公爵的完美之美的化身,但我始终觉得阿拉这个形象更符合美的定义。
这个世界,毕竟活着有风险,探索也有风险,总归是理解更深的人更弱势一点,当然是指那些多理解了一些依然无法轻易伤害人间的人,总是要承受的多一点。emmm,好奇心的代价在于需要承受世界的另一面。
看过阿陀的很多作品,本书NO.1的地位屹立不倒无限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