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_2100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2100字

历史大师汤恩比在《历史研究》著作中提出大一统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大一统国家需要的文职官员与军事支出给养越来越重,而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过去千百年来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增长十分缓慢,最后在经济压力下大一统国家衰落瓦解。曾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就在想,这个论断是否普遍适用于中国历史各个大一统王朝呢?
回溯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从政治制度演化来看,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发展路线,新王朝相比旧王朝,在加强皇权、分散相权、抑制地方势力,实现中央集权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最终皇权专制在清朝达到巅峰。自古以来,政治制度与经济财政制度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去看,是否也有类似的发展路线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希望能从本书中寻找到答案。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详细梳理了上至秦汉、下至晚清,长达两千余年的财政制度变革得失,从财政收支、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社会历史背景等多角度分析了财政状况与王朝的兴衰的密切相关性。
作者在书中提出根据制度与财政的传承性,可以将中国两千多年的集权时代分为三大周期:第一个周期始于秦汉、结束于南朝,时间跨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历时八百年;第二个周期从北魏开始,结束于南宋。公元386年至公元1279年;第三个周期萌芽于辽金,发展于元,至明清稳定下来,公元907年至公元1911年。
第一个周期在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秦与西汉建立初期,财政税收以土地税为主,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鼓励经济自由发展。汉武帝为应对与匈奴连年作战的庞大军事开支,建立起国有企业经营铁盐专卖,并垄断货币发行征收铸币税,政治上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后果是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全盘接收了西汉的社会弊病,社会分层板结化,大量劳动人口都成了官僚与士族的附庸,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财税不足日益威胁政权的稳定。
第二个周期的制度特征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制与科举制,税收上实行较为复杂的“租庸调”制,并辅以政府垄断经营的财政收入体制。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北魏,至唐初,形成了以政府分配和回收土地为特征的公有制,但很快宣告失败。土地公有制崩溃直接影响了税收,导致财政收入不足。租庸调制要求政府同时统计土地、人口、家庭,超出了当时政府的统计能力。唐后期实行税法改革,默认土地私有制,执行两税法,加强专卖制度,并在宋代形成了庞大的政府垄断,包括盐、铁、酒、茶、香、矾等等专卖。值得一题的是,宋朝鼓励工商业发展,支持海外贸易,海关税与商业贸易税给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提供了财政支持,同时开创了具有历史性的纸币实验,带来恶性通货膨胀,这一悲剧在后续朝代反复上演。
第三个周期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制,中央集权得到空前提高,财政上相对保守,以土地税为主,逐步放弃纸币体系。清末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破国门的同时也带来了财政近代化转变,突破农业税长期高占比的财政现实,海关收入、工商业税称为帝国税收的主要来源。
通过本书,回顾整个财政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新王朝建立之初人口稀少,百废待兴,政府鼓励经济发展,税率相对比较低,经过五六十年的平稳发展,开创盛世。随着国库日渐盈余,往往带来战争的需要,同时官员数量不断增长,冗官冗费现象突出,为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国有企业、实行金融垄断与土地公有制,提高田赋税率,这一系列政策最终破坏社会经济,流民四起,民不聊生,财政收入下降,财政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衰落甚至是更替。可悲的是,这一规律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大一统历史发展中反复上演,究其根本原因,我想还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土地面积相对固定,从而无法满足盛世承平日久带来的人口增长的需要。翻阅历史,每一次朝代更替带来的人口锐减的数量,都令人不忍直视,因为饥荒战乱而埋下的堆堆白骨都在告诫今天的我们财政经济的重要性。
尽管作者并未花费笔墨介绍近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但我相信过去一百年的财政历史也同样波澜壮阔,国家对盐的专卖历经两千年的历史,才于2014年得到终止,今天的人们还在辩论凯恩斯政府干预主义与市场自由经济的利弊,能源、电力、通信、金融等等领域还在国家垄断经营手上,国企改革一直是谈论的焦点,但未来依然没有方向。1992年的分税制改革带来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同时也因为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导致房地产畸形泡沫发展,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重新分配的呼声也日益增多。个人所得税改革每年都是两会议题的焦点。 (当然我本人很支持取消个人所得税,原因是个税制度极不合理,应当以家庭为单位征收并应因地制宜,如此则征收成本太高,个税的作用是调剂贫富差距并增加财政收入,当前的个税已沦为工薪税,况且每年个税收入五六千亿,对整体税收影响很小,取消个税还可以增长消费,补充消费税)
历史需要从多角度去解读,任何单一的角度都可能会带来认知偏差。政治制度、财政经济、地理气候、生产力科技水平等等对历史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财政无疑是认知中国两千余年大一统历史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