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2500字
朋友给我转来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的段子:
晚上十点多,从楼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咆哮声:“什么关系?啊!什么关系?!说!到底什么关系?”
我那颗八卦的心疯狂的跳跃起来,趴到窗户上支起耳朵认真的听着下文。
女人继续气愤地喊到:“互为相反数啊!?!%¥#&*……”
我默默的关上了窗户。。。
哈哈一阵大笑之后,纷纷感慨自己以后或许就是那个大半夜还在陪读的妈妈,同时也很心疼那个十点多还在写作业的孩子。
朋友:数学真有这么难学吗?
我: 嗯,真的很难!
难,你的孩子以后也要学呀。
朋友:怎么办?我的数学这么差,怎么辅导呀?我可能还不晓得它们是互为相反数的关系(捂脸)
我: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一脸的狡黠的笑容)
从前,有个小男孩,记忆力不太好,九九乘法表总是记不下来,曾经试过被老师要求当着全班同学把九九乘法表朗读出来,读错一次多读十次。毫无疑问,这个小男孩是经常会读错的,他甚至恨透了这个叫“九九乘法表”的怪物。也因为如此,他成了课后被留校同学之一,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妈妈把他接回家的时候。
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和他玩起了手指游戏。
妈妈先让他伸出十个手指,左边第四个手指弯下去,问:“剩下多少根手指?”
小男孩:“9根。”
妈妈在问:“弯下去的手指左边右边分别剩下多少根?”
小男孩:“左边3根,右边6根。”
妈妈又问:“你弯下的手指是第几根?”
小男孩:“第四根。”
妈妈突然发问:“那你还记得四乘以九等于多少吗?”
小男孩:“嗯,三十……几来着”
妈妈悠悠地说道:“左边剩3根,右边剩6根,四九就是三十六。”
听了妈妈这样一说,小男孩眼前一亮,又演练了一遍妈妈教的方法,还跟妈妈把乘法表里面九的部分全部演练了一遍,小男孩一路上玩得特别开心,特别入迷。
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做孙路弘。
孙路弘,脑力工程师,中国奥数第一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从初中起就表现出优秀的数学能力,1978年时成为中国首届奥数竞赛获奖者。1985年回到母校北京著名的实验中学任数学老师,担任中国第一个小学奥数班班主任。1990年赴澳大利亚从事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孙路弘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妈妈教的数学》,书中将数学启蒙与儿童心理特点结合,运用“兴趣激活”的方式推动孩子数学思维自然发展,系统地阐述了妈妈教的数学其实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感悟”数学,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即是“指尖上的数学”、“格子里的数学”、“说着玩儿的数学”、“词汇中的数学”以及“错误中学到的数学”,帮助孩子在生活中衍生通透、牢固和全面的数学思维。
孙路弘在大学的期间还跟随了北师大心理学系林崇德教授,系统学习皮亚杰的幼儿教育理论,当他长大了之后回忆起这件九九乘法表事件,发现妈妈对自己进行的数学启蒙,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和次序。妈妈避开他记忆力不足的弱点,用游戏的方式从手指开始展开乘法的旅途,并让他变得与众不同。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第一次伸出自己的小手,代表自我要努力进入这个世界之中。手是幼儿感悟世界的重要器官,它直接影响大脑,受大脑支配,同时,又对大脑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手指对大脑的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婴儿从三个月就开始用自己的小手来探索世界,刺激大脑细胞的发育。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强调,手就是外部的大脑,手的精细动作就是锻炼大脑的体操。因此,孙路弘认为,在四五岁开始学习加法的时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脑接受数量变化的好方法,既然加法能够让孩子来练习,那么乘法也应该可以用手指来练习才对。
我们学习九九乘法表的时候也是不断重复背诵,依靠老师大量单纯地灌输,没错,最后我们都记住了,可是对数学的热情似乎就减少了。儿童心理学学科指出,孩子学习任何新知识、掌握任何新能力、建立各种新概念的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不仅有术语的认识、熟悉、运用、掌握的过程,还有亲自动手尝试的过程。再回过头来看孙路弘学习数学的方法,妈妈引用了游戏的方式,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吸引性、趣味性,调动了孩子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探索性,恰恰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
前几天,我们家庭聚会看到大姐一家都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详细地询问了一下,原来,自从小外甥上小学之后,她下班回家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写写弄弄他们每天都做到10点、11点才洗漱睡觉,第二天又要一早起来上班。
我笑了笑,大姐继而抱怨说,“你看他在做作业眼睛骨碌骨碌转,像在认真思考做作业的样子,谁知道后面检查全都是错的,不是因为粗心就是因为不会,一切又要重头来一遍,怎么能不晚!”
我想起《妈妈教的数学》里,孙路弘提到建议在做题目的时候鼓励孩子把思路说出来,这样一来,除了可以了解孩子的解题思路,了解到孩子卡壳的地方,后面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还能让孩子在思维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任何能够说出来的内容都是对自我意识的超越,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双核处理器,无论在速度上还是深度上肯定能超越单核。这便是孙路弘说到的“说出来的数学”。
看到这点,我是深深表示赞同的。妈妈能够知道孩子不会做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发孩子对追求知识的渴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内驱力。
在学校的教学,老师一人面对几十位学生,老师的教学方式是需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很难专门为某位同学专门涉及多种教学方案,如果有同学跟不上教学进度只能靠自己和家里,如何在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导,引起孩子的兴趣,从而自主探索,这其中妈妈的做法就尤为关键。
数学属于一门基础学科,达芬奇在家学习的学科就是写作、阅读和数学,而妈妈圈里数学启蒙的热度也不亚于英语启蒙,足以证明数学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而这本《妈妈教的数学》不但结合了孙路弘幼年学习数学的经验及多年的教学经验,还结合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教会我们其实数学并不是猛兽,只要用对方法,数学基础薄弱的妈妈照样能够进行数学启蒙,启发孩子的数学智慧。
那对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呢?
孙路弘就在《妈妈教的数学》中主动提出:妈妈教的数学并不是招数、技巧,也不是口诀、宝典,而是让心智开启的钥匙,让兴趣迸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