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不是黑的:霍金BBC里斯讲演》读后感1600字
2019年4月12日 - No.21 -
黑洞不是黑的 作者:斯蒂芬.霍金
推荐指数:四颗星[爱心][爱心][爱心][爱心]
2019年4月10日,人类第一张黑洞的照片公布于世,被描述了将近100年的东西,我们终于见到了。作为宇宙中渺小如尘埃的我,也意识到有幸参与了一场伟大的见证。此时此刻,会被铭记。所以我选择今天读这本书,借用海子的那句话,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黑洞不是黑的》的这本书整理于霍金2016年在英国BBC的演讲,全书不长,霍金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介绍了对黑洞的洞见。黑洞不是黑的这个观点也在今天,被EHT拍摄到的这张图像证实。虽然霍金已经尽其所能的没用高深的公式和专业术语,我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感觉大脑在燃烧,脑洞大开,想象力飞驰。
我本来试着想要把全书的脉络整理出来,但是涉及的知识太高深了,作为文科生,我放弃了试探,那我就分享一些有趣的点吧。
—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不然要被拉成意大利面
霍金说,黑洞是有边界的,称为事件视界,穿过事件视界跌落到黑洞内部有点像乘独木舟顺尼亚加拉瀑布而下。在瀑布上游,如果你桨划得足够快,就能够逃脱掉下瀑布的命运,然而一旦到达了瀑布边缘,再怎么划桨都无济于事了,无法返回。你越靠近瀑布,水流就越急。这意味着,水流拉独木舟前部的力量比拉后部的力量更强大。当前后的拉力相差太多时,独木舟就将面临被拉断的危险。黑洞的情形也是类似的。如果你脚在前而头在后向一个黑洞落去,因为脚更接近黑洞,脚所在处的引力比头所在处的引力更大。这个力差将导致你的身体沿着纵向被拉长,而横向被挤瘦。如果这个黑洞拥有几倍我们太阳的质量,那么在你抵达视界之前就已被撕开并变成像意大利面条那么细。
这一现象有个极富创意的名字“意大利面条效应”。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人体各处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
— 落入黑洞成为消失的意大利面
尽管在落入黑洞时,自己不会注意到任何特异之事,但是在远处观察你掉入黑洞过程的人永远看不到你越过事件视界的瞬间。在这个观察者的眼里,越接近视界,你运动的速度就显得越缓慢,而且就在外头徘徊。观测者眼里的你也会随着接近视界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红,越来越暗淡,直到你实际上从他的视野里消失。由于光不能从黑洞逃逸出来,从远处观察你的任何人都无法真正地目击你越过视界的过程。在太空中没人能听见你的尖叫;而在黑洞里,没人能看到你失踪。就外部世界而言,你已经永远消失了。
— 黑洞并非“永恒的牢笼”,你不是无路可逃
经典黑洞理论认为,任何物质和辐射都不能逃离黑洞;而量子力学理论表明,落入黑洞的信息可以重新获取。霍金认为,落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部分并没有消失,有些信息会以不同的形式释放出来,只不过很难还原和破解。
霍金解释说:“我认为,信息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被存储在黑洞内部,而是被存储在事件视界上。进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确实返回到空间了,但采用一种混沌且无用的形式。返回的信息与烧焦的百科全书差不多,从理论上来说,信息并没有丢失,但很难进行翻译和破译。”
在美国《纽约时报》2016年6月8日的报道,霍金用他那著名的机器人声音说:“黑洞不是人们一度以为的那种永久的监狱。如果你觉得陷入了黑洞,不要放弃。有路可逃。”
霍金游刃有余地将毕生对黑洞的洞见凝缩在这短短的一本书里,尽管我仅能看懂皮毛,但仍旧深刻感受到宇宙的奥妙和人类思想无边界的深邃力量。
最后想用霍金在《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中的一句话结尾,
我深刻地意识到:很可能也并不存在天堂和来生。我认为,相信来生的存在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它的存在,而且它与我们已知科学之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相违背的。我相信,我们在死去以后终归于尘土;但是,生命仍然是有意义的,它就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天地之中,存在于我们给这世界带来的影响之中,存在于我们传递给孩子们的基因之中;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一世生命的机会而感谢宇宙那宏伟的构造,对此我实在是无比感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