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心的重建》读后感_800字

《心的重建》读后感800字

我们对待自己过于苛刻,总是按照什么都与自己有关,一旦产生失去没有得到积极圆满的结果,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我自己就不太尊重自己,所谓的大包大揽无私负责不过是我害怕失去,我克制着(捆束着)自己,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好人”。

“没心没肺”多好!

读了《心的重建》,我意识到所有这些都是我隐藏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一味的试图在“事情”上建立自己的价值。我的价值外显方式出了问题,自己成了错误的基础。

思维是个坑。面对失去,停留在失去了什么(分手、离婚、死亡以及其它)和自己为什么会失去上,并且总以消极自我肯定为自己雪上加霜。

让伤痛浮现,去经历它,去感受它。接纳,放下。从前一段伤痛中走出来,就能疗愈。

痛苦本身并不可怕,试图对抗并逃离痛苦并非明智之举。思维(对待失去及痛苦的态度)是痛苦的根源。那些失去了的,只是失去,与我们有关,但那是命运的安排。

那些不被承认的伤痛(失去)对人的影响更甚,那是一些长期未曾意识到的失去,来的时候会非常突然且残酷,并不像人生的三大伤痛(分手、离婚和死亡)那样多少能有所预知。

很喜欢库伯勒-罗斯提出的伤痛五阶段:否认(denial)、生气(anger)、挣扎(bargaining)、抑郁(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虽然书中前后三次阐述这一理论时翻译缺乏严谨,但它对情绪的理解精准且绝妙,瑕不掩瑜。伤痛不是失去了什么,按照路易丝海和大卫凯思乐的说法,是我们怎么看待它并对它采取什么样的反应。

全书共同构建了“积极自我肯定”疗愈法,全力突破思维的限制,帮助人们从伤痛(本质上是消极自我肯定而非失去本身)中走出来以获得新生。

这些核心的理念与佛教(儒道)和印度教(瑜伽冥想)一脉相承,疗愈是从自身的意识形态开始的。

心的重建就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强求完整,以温柔的慈悲善待自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