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读后感_1200字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读后感1200字

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这是我们在最近几十年听到的最多的几个词。
从一个90后的成长过程来说,小时候,只觉得美国(当时我们叫米国)等等,好像之前一个极其遥远的概念,当然天安门也很遥远,虽然这跟年幼无知有一定关系,但总体来说,当时大家普遍会觉得世界很大。可是当自己逐渐长大,有过漂洋过海的经历后,好像世界突然变的好渺小。去哪都不到一天的时间,以前跟着妈妈走去外婆家也是大概需要大半天时间,其实现在开车去只要十多分钟。而今在新加坡念书,自己的感觉就跟在武汉一样远,因为都是四个小时,但是在父母眼里,他们却还是觉得相隔千山万水。所以科技的力量,让世界的时间距离极大缩短,虽然物理距离仍旧。
但这只是全球化的一小部分,更加具体的定义应该是,海底光缆像地球的神经纤维,轮船飞机像地球的血脉,将地球各个部分更加紧密地有机地绑定到了一起。乍看之下,这是个无比的好事,的确从人类整个群体地角度看,的确增加了整体的协调性,也可能会加快人类文明发展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然而从个体来看,在这个新形成整体的过程中,却可以算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过程,有的国家变成了这个机体的大脑,有的成为了双手,有的成为了双脚,但有的却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体毛。
诚然,按照亚当斯密所讲,社会的进化必定伴随着分工的细化。全球化就是这样一个分工更加细化并且是分布式地细化,这是前所未有的。比如戴尔生产的电脑,韩国制造了显示屏内存,日本制造了硬盘和CPU,台湾生产了主板,在中国完成了装配,并安装了美国的操作系统......好像可以将其视为全球财产,然而分工不同,贡献也就不同,所得权益自不相同。具有先发优势的几个国家基本垄断了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工序,并设定了进入壁垒。大爷还是大爷,孙子还是做孙子吧。
全球化也算是新的丛林法则,没有以前那么血腥直接,但是效力更甚。
以上的思考并不属于本书的论述内容,本书更多的是颂扬全球化积极的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有人才或者说人口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让全世界的国家都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让民众能享受到更富足的组织生活。
然而,全球化并不是全世界国家的意愿选择,它属于资本国家的单向运动,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顺应了全球化的国家似乎都得到了发展,在全球化边缘的阿拉伯国家变的更加孤立。作者对此所表现的白人优越感,一览无遗,认为是这些国家不认同全球化的价值观,所以导致了落后和极端。但是何曾想,这些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是不是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权益,小国只能遭受摆布才是现实。
全球化,就像欧美文化和资本输出的浪潮,唯有积极应对,并保持自我,既利用称为供应链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发展自我,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让自己不可或缺,才能站在全球化的浪潮之颠。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