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读后感1600字
医者仁心
未来,你可能不相信。我现在在江户时代。在一个帮人动手术却被误会是杀人凶手的时代。在没有足够的手术工具和药的困境下动手术。
这是非常简单的手术,如果在现代的话是不会失败的。可就是这样的手术,在这里却让我束手无策。
原来一直以来让那么多手术成功的不是我的医术,而是这之前的人们创造出来的药和医术、设备和知识。
没有了这些东西,我只是个怎么让缝针不疼痛都不知道的庸医而已。
当了十四年的大夫,我居然连这个都不知道,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渺小。
虽然我本意是谦虚,但是像我这样的庸医,只选自己的会做的手术做,想来真是有够可笑的。你可能一直都想这么说吧。
或许这是……现在连话也不能说的你给我的惩罚吧。摘自《仁医》
渡边纯一先生在《仁医》这本书里主要讲述了圆乘寺大夫的从医经历。作为医生出生的他更主要的关注到了日本医疗界的现状。要说“医乃仁术”,实际上能“仁”到什么程度,是没有把握的。好像这样解释比较恰当:偶尔有令人钦佩的医生行医,就会在坊间流传,民众希望医师们都这样。民众的愿望也就与这句话联系到一起传播开来了。
并且讲了明治时期医生的状况,“医乃仁术”似乎难以用三言两语来解释。过去的医生都很富有(在经济方面,现有的部分私人医生能比得上。但大部分私人医生和在医院上班的医生明显比不上)。在富有的基础上,自认为是负责救死扶伤而被选拔出来的少数人,确有“医乃仁术”的自负和矜持,这与现在的医师是不可比拟的。当然,那个时代既没有健康保险,也没有福利保障。有些事情虽然无法可依。然而社会是明智的,可用人情世故来取代它。因此,人们会互相帮助。也有医生施行仁术。正义会受到尊重,邪恶则会受到憎恶。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时期,社会群体会相应地制定生活规章和思想准则。虽未写成条款和明文,但能成为法律欠完善社会所要生存下去的智慧。伦理道德就是这种智慧不可动摇的部分。
渡边纯一先生同样不认为当今医师的现状合乎理想。他认为:私人医生过于注重发财,大学附属医院过于注重技术或偏重于研究学问。大型公立医院位居两者之间,比较中庸,但其中有很多医生任性而懒惰。若要改善现状,当然需要扬长避短。然而,如果只是赞扬和批判,也无法恢复正在失去的从医伦理道德。
因为现在从医伦理道德的缺失,不仅仅是医师自身的问题,也与整个社会现状相关联。
越是有法律支持,把束缚性的东西写成条款,越是容易从社会层面丧失伦理道德。不按伦理道德行事,也会有法律给自己撑腰——这种轻率的思想,会进一步加剧伦理道德的沦丧。合理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波涛会汹涌而至。
如果只看医师收入,除了一部分私人医生外,众人未必富有。他们也不像过去那样是具有圣职意识的高材生。因为医师众多,一个医师分担的使命也很微小。时代要求医师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专家。所有的条件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变化。
要求从医者均具备“医乃仁术”,这种说起来好听的伦理道德,是过于轻率的想法。社会问题越来越根深蒂固,仅凭倡导“医乃仁术”,无法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然而,担负救死扶伤义务的医学界,必须要确立人道主义这一基本的伦理道德。
话虽如此,向现代社会要求伦理道德,往往需要投入金钱。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大都是利己主义者。强行推广看病不花钱的伦理道德,会以一部分人做出贡献而告终。要求他人做贡献的人,会去从事贡献性的工作吗?答案未置可否,在理论上也是荒谬的。伦理道德如果只是少数人的贡献和感伤,那就无法成为现实的力量。
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说:“医学所治疗的不是病,而是患者。”
为了回到问题的根源,医生自不待言,我们也应该再次反省当今这个恶魔横行的时代,思考改善它的对策。
医疗健康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一切。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因此渡边纯一先生关注的日本医疗界问题,同样是我国医疗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