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700字
写在一战后二战前,也写在核原应用前
美丽新世界 是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写于1931年的长篇小说,在我看来它不仅是反乌托邦小说也是科幻小说。开篇的科技描述带给我们冰凉感,而这种冰凉感和极权主义带给我们的麻木感交相呼应,竟呈现出一种 “相得益彰”的错觉。其中有很多词都不免让人颤栗:体外人工生殖、新巴甫洛夫制约与睡眠教学法。这里的“母亲,父亲,家人”概念是被明令禁止的,甚至是不齿于被提及的字眼。没有人体妊娠生育,人只诞生于瓶子。受精卵一个个井然有序得被分门别类,预定好了明确的社会功能,经过数据分析和总结,通向下一个胚胎储存室。
生育被控制后,思想也被安排妥当。通过控制脑供氧来刻意得分层次得制造出所需人群如伽马,德尔塔,艾普西隆,埃尔法,贝塔。他们均认可自己的身份,并为之感觉幸福。统治者福特的宣言,被封为圣语。他们用睡眠教育,在你还是孩童的时候,在你耳边重复六万两千多次你该学的东西,让你相信这就是真理。控制情感,控制思想,美其名曰为了社会稳定和统一。
这一切归咎于他们认为情感丰富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社会稳定才会有文明,所以,将消灭情感等同于任何其他的生理过程。比如说:死亡制约。他们组织儿童在有人死掉的日子去医院观摩,在那一天孩子们可以奖励吃巧克力奶油,玩最好的玩具以此冲刷悲伤情绪。至此,人们从小就学会把死亡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人人都属于别人,没有一夫一妻,没有性约束。所以滥交被崇尚,矢志不渝被完全抹去。这世界的酬劳是一种叫索麻的东西,是一种兴奋剂也是相当于“忘情水”的毒药。让人消除不满,苦痛,难过,紧张,发狂等等一切不好的情绪。
作者作为理性的上帝之手,他不忘在文中设立一个对立面:与“文明世界”相隔绝的“野人区”。一个被无意中落在野人区的文明人琳达,生育了一个孩子所谓混血儿约翰。被发现后他们被带回到文明区,琳达已经脏老到人人嫌弃,最终因过量食用索麻死亡。而约翰,因对文明世界从崇拜到厌恶,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以身殉了“自由”。
看到最后,我很矛盾。对于存活于新世界的每一个独立个体而言,这是不是好事呢?我们时常说,工业革命的伟大创举其中包含社会分工。无论如何,都存在职业及统治权利的高低阶划分。人类所有的内斗和战争悲剧,不就是来源于患不均吗?而这个新世界从源头让人接受不均,我竟然慢慢的从一开始的震惊变为理解。很羞愧。
“这个世界现在稳定了。人人都很快乐,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他们永远不会想要他们得不到的。他们很富裕,他们很安全,他们从不生病,他们不怕死,他们幸福地不知何谓激情与老迈,他们没有母亲或父亲的折磨,他们没有妻子、孩子或爱人可以激起强烈的感觉,他们被制约得这么厉害,以至于他们实际上忍不住要表现出他们应有的行为。”而这种忍不住随即被索麻压抑。但即便如此,我们还得问那个俗套的问题:他们自由吗?
不自由,因为生而不平等。可这世界本就没有真正的平等。我曾想到这种世界带给人类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社会再也不会更进步了,科学没有动力发展,人类艺术被彻底禁锢。那么,人类继续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于是,我看到了文中对我这个观点的反驳:“他们似乎以为科学可以不受限制地持续发展下去。知识是最高级的善,真理是最终极的价值,其余一切都是次要的、附属的。”不得不承认,美丽新世界的目标是让人类不要自我毁灭。
这让我想起刘慈欣有篇短文<朝闻道>曾给我的震撼。里面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人类想利用爱因斯坦赤道(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探寻宇宙。宇宙的排险者(暂且被认为是宇宙中存在的最高阶生命)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随即排险者宣布此举会带来宇宙的毁灭,但因为人类科学家还没有足够的物理基础知识找到原因,所以他们没有公布毁灭真相。但在协商后,双方认可了一个办法:排险者告诉人类科学家宇宙终极奥秘,但知道这个奥秘的人会被直接毁灭。最终,科学家们纷纷同意并被毁灭了。
“朝闻道,夕可死矣……”
人类到底是为了终极价值,终极真理而活才有意义,还是单纯为了在宇宙存活下去而有意义?
真理和美更重要,还是舒适和快乐更重要?
我竟不得而知。
我很少给5星,但我折服于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