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裂(金马奖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原著)》读后感1000字
早就看完了《大裂》,笃定迟早要写点什么,直到今天才动笔。
我不认同,甚至唾弃任何一种对胡迁之死的审判。
他战斗了,对抗了,我在《大裂》里瞥见他存放的部分自我,他的文字从来不是无端呻吟的诗行,也并非囿于平淡日子里的刺,而是战斗的挽歌。
我非常喜欢黄丽群所作的序。她说这彻底是本伤害之书,并且发问: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这也是一本不安之书,虚无之书,荒谬之书,愤怒之书。我在《大裂》里看见佩索阿,看见加缪,有时恍惚看见鲁迅。
胡迁敏感吗?
他当然敏感,“一个心灵如精密仪器的青年”。他为敏感所滋养,却也被其刺穿。而同时他的敏感心灵映照着审判者们的粗暴和漠然看客们的鄙俗。
他于生命中的所见所得,以及对美之所感,其体量更大,更为深刻。而同时他之所失、所憎恶、所隐忍要加倍于庸常视野之所及。他对生活保持着持续的痛感和愤怒,他拥有敏锐清透的洞察力,他审视琐屑生活中的一切居高临下,云淡风轻的审判。
他无比熟悉且珍视这世界美妙的部分,却也命定般被灰败的部分所围困。
这糟糕、粗糙而普通至极的铁质锈蚀一般的世界,像被拂不尽的灰尘细密笼罩,在胡迁构筑的文字世界里,灰败的部分往往更接近永恒。
在他的文字里,虚无能够如此迫近,压得人窒息。而“意义”不过是种假设的想象的形而上乌托邦。只有消逝不可逆,失去确凿无疑,生命的刻度记录着个体不断失去而非得到的一切。
面对个体困境,不能得救,也不能假装得救。
只能自救。
于是他对抗。
胡迁选择用文字和电影来对抗生命中感受到的灰败和庸常。
他的文字世界里,始终展现出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寻,以及个体对存在的深切失望。可终是攥着对无为、无能、无力的愤怒和沮丧,寞然地萧条发问“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没人有资格质疑胡的姿态,为什么不去拥抱去接受,而是选择对抗。不拥抱荒谬,是一种良知。永远无法共存之的,或是他为人的底线。谁有资格去审判审判者口中的所谓“懦弱”,谁又能把纯粹的坚守和自由的湮灭订上耻辱柱?
在《大象席地而坐》里,他写到,“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是冲下悬崖,还是安然无恙,对这一生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胡迁啊,或许你找到关于人生好的解决办法了吗?
谢谢你替我去看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谢谢你替我向张莫西挥拳。谢谢你替我挖黄金。甚至谢谢你….我真坏。
但我会努力自救。谢谢你写出这些文字让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