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读后感_4000字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读后感4000字

唐纳德·高斯是纽约州立大学托马斯·沃森工程学院的系统科学教授。他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大型公司的改革。

杰拉尔德·温伯格是软件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美国计算机名人堂代表人物。温伯格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总共撰写了30多本书籍和数以百计的论文。在西方国家乃至全球,温伯格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群,这些“追星族”阅读了温伯格的每本重要著作,他们甚至建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网站,讨论和交流大师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温伯格近年来的每本新书都是在万众瞩目中推出的。

我们可以在《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里,一窥这两个老头儿睿智而风趣的脑袋里的过人思维。这本书以多则故事的形式讲述,幽默地引导读者,在处理问题时首先应该识别真正的问题,然后确定问题的“拥有”。

--如何识别真正的问题--

·问题是什么?

解决问题的新手总是在还没有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寻找解决方案。当然,耐性不足的经验丰富的问题解决者有时也会这么做。

比如当薪水入不敷出的时候,一些急于解决问题的人会认为问题出现在“工作时长太短”。于是用拼命加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赚取更多的加班费。另一些人则认为问题出现在“赚钱能力不足”,他们会选择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争取谋求一份更加高薪的工作。


·这次的问题是什么?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当一个人把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抛给你时,你很容易就顺着他的解题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你就容易容易错过真正的问题。最好是找到全面的、真正的问题之后,再去开始寻找解决答案。

比如母亲在大扫除的日子告诉你,冰箱的冷冻功能坏掉了,冷冻柜的冰全部溶解,水流得满地都是。母亲收拾完污水,埋怨冰箱才用了一年不到居然就坏掉了。你检查一番,最后发现冷藏室故障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冰箱的插头被母亲在打扫的时候不小心撞落了。

这时候你只需要把插头轻轻插上,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冰箱不会再流出污水,母亲也不再继续抱怨。

有时候,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你检查完冰箱插上插头,并立即告诉正在洗窗帘的母亲,冷冻室故障的真正原因是插头松了。因为插头刚插上,冷冻室刚启动而它的作用尚不明显,母亲可能还会怀疑冷冻室可能出问题。


·问题到底是什么?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比如,冰箱的冷藏室起作用之后,父亲发现冰箱的冷藏功能真的是坏了。因为它时而工作时而罢工,无法真正保持持续的低温,里面的食物得不到更好的保存。

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不过,虽然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改变理想状态,或者是改变现实状态。比如,当你坐在一间屋子里而感到孤独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忽略自己的感受(孤独)继续上网,也可以邀请朋友来小聚一番。

当你选择用改变现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可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比如,当你邀请朋友小聚一番之后,朋友告诉你下个星期你的初恋要结婚了,此时得知消息的你倍感失落并对是否赴宴犹豫不决。

我们永远都无法躲避问题。问题、解决方案、新问题、新解决方案、更新的问题……它们循环出现,无穷无尽。能指望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新问题比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要好对付一些。

解决问题最简化的办法,就是把它抛给别人。如果这方法使用得当,或许能帮上大忙。

不过在更多情况下,新问题是无意中产生的。所以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在于发现问题的存在。

如果你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因为人们总是会首先把问题置于让自己觉得最舒适的语义层面上。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你感到失落的真正原因到底是因为初恋结婚而伤心,还是因为自己没有一样得到幸福而伤心。

寻求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或许能发现问题的不协调之处。

比如,你可以问问你的朋友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你的朋友可能会告诉你,你之所以现在会如此伤心,其实跟你最近晋升失败有关。根据朋友的分析,如果你晋升成功,你可能一点都不介意初恋结婚与否,你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自信满满。

所以,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不过,我们没办法确定在场的每个人,对同样的词句会有同样的理解。

比如,即便朋友再有心劝解你,他都不会明白,这位即将结婚的初恋,是你从五岁起就一直喜欢的人。而你因为在三十岁的时候选择成功这一梦想而出国深造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她三十岁前结婚的承诺。

--如何确定问题的“拥有”--

·问题该由谁解决?

当别人可以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因为问题的相关方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而且在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之后,也会更愿意参与到执行的过程中去。

比如你看到母亲站一边擦着污水一边咒骂冰箱漏水,你可能会捂紧自己的钱包,想到家里可能需要换一台新冰箱了。而母亲咒骂的真正缘由,其实只是在埋怨父亲往冰箱里塞了太多的啤酒,把她放水果的位置都霸占了。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比如,父亲本可以少屯点啤酒,冰箱就不会因为功率不足而漏水。你可以告诉母亲,暂时放任地上的污水不管,和你一起去看电视剧消消气。过一会儿父亲走出房门拿啤酒喝的时候,当他来到冰箱前,他就会明白自己屯了过量的啤酒。

有时候,“我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绝不是对立关系。为了改变局面,你可以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比如,父亲坚持要囤那么多心爱的啤酒,而母亲坚持她的水果一定要放进冰箱保鲜,两个人争得互不相让。其实这争吵除了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还可能意味着你一整个难得的周末,将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度过。

你可以尝试着对父亲母亲说,都是自己买冰箱的时候没考虑好容量的大小,是自己的错。父亲母亲听到你这样说,会立即忘记争吵,双双感动不已——孩子长大了,懂得承担责任了。


·问题来自哪里?

人们常常把问题归因于天性,以逃避解决问题的责任。

如果你只想着父亲就是喜欢喝啤酒囤啤酒这改变不了,母亲就是喜欢吃水果囤水果这也改变不了,那问题就难以解决了。

当人们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人的身上,或者归结到一件真实的物品、一个真实的行为上的时候,总有机会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通过接近问题的根源,了解这一根源诱发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消灭问题或找到办法减轻问题。


·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你告诉父亲母亲,周末会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父亲母亲可能即刻忘记了,冰箱应该放水果多一点还是放啤酒多一点的问题。转而向你打探即将造访的朋友是男是女,并商量着要在冰箱里放多点水果,少点啤酒,为的是给客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你什么时候结婚……

从这一情况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有时候并不是很多。

然而,即使真的想得到解决方案,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每种解决方案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额外后果。

比如,父亲母亲可能在知道你带来做客的朋友支持不婚不育后,认为对方思想太新潮,完全无法沟通。而且,自己的崽崽会不会被带坏了……然后他们三个之间产生了新的沟通问题。

两个老头提醒读者,完全投入到问题中的时候,问题解决者还有可能忽视另外一件事情。在为解决问题而惊叹不已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略自己是不是能在道德上支持某一解决方案。

比如,当你望着饭桌上沉默的咸鱼,为了安抚你惆怅的老父老母,你告诉他们一个惊喜:你下次会带一位新的朋友来做客……显然,这个惊喜对于今天的客人来说,它更加像是一个惊吓。

所以,首先,对自己要忠实。为了忠于自己,必须在接近一个解决方案,甚至是一个问题的定义之前就考虑到道德问题,并抛弃掉感性的因素。这一类的考虑永远不会浪费时间。


--聪明人与我们的区别--

这些很聪明的人,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在于——他们每次找起目标来都是又快又准,而我们却难以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我们不是在为自己思考上的懒惰找借口,就是在他人的意见里迷路。

与人交流,倾听他人的意见,固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有时候我们在聆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容易被对方的话所牵引,导致自己的思路变得不清晰。

面对这种情况,《麦肯锡工作法》这本书分享了一个分解思考的技巧:一边倾听对方,一边将对方的话分解为意见与事实。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指出,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内心的真实情感,想法更像是经过头脑加工处理的东西。比如,我很难过,是感受;我觉得自己太傻了,这是想法。

这里所说的感受和想法,二者都属于大岛祥誉所提到的“意见”。

而其余不能以个人意志力为转移的,就是属于大岛祥誉所提到的“事实”。比如我笑了,是事实;我哭了,是事实。

如果你在谈话中有留心区分“意见”和“事实”的习惯,那么你会发现区分它们其实很容易。因为习惯,你的大脑在许多时候已经可以省略太多的分析过程,自动而快速地做到这一点。

值得留心的是,你需要倾听,而感性占领了上风的情况。比如你面对伴侣的时候,你可能会把伴侣口中的“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当成事实;又比如,你心情低落的时候,你可能会把一句“你就是个废物”当成事实。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