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1200字
一本非常颠覆的好书。
过去的统计学都是平均主义,也就是把所有的个体的数据加起来得出平均数,再分析这个平均的数据。这这模式是“先集合,后分析”。很多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都是建立在平均主义之上。比如分析人的成长环节,就是把每个婴儿的在每个成长环节的时间给平均下了得出。比如很多心理学说的在发生什么情绪哪里亮,大脑里面是什么样的,也是把每个人脑子里面的图给平均出来的。
但这样的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比如平均人,是通过把每个人身体的数据给平均下来得出的,但其实没有一个人符合平均人的身材,接近都没有。比如人的发展阶段,但其实每个婴儿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5个里有23种。还有心理学的脑图,其实每个人脑子里亮的地方也都不一样。所以用平均的方式得出来的数据非常的不准确。
但由于我们十分相信这种不准确的数据,他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考学校,工作应聘都很看成绩,成绩的好坏就是跟平均的进行对比。这就是没有考虑个体的多样性。比如婴儿教育,如果他不跟平均一样(是个非常正常的情况),他就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父母就要很担心,花大钱等。比如对一个人的看法,如果他在一个地方不诚信,他一定在所有地方都欺骗人等。
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抛弃平均主义,转向个体主义。个体主义有三个核心原则。
一句话,就是:考虑个体内在的差异和环境外在的差异,打造一个个性化的成功之路
- 第一,考虑个体内在的差异,也就是“锯齿原则”。平均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平均的,比如智商100,就会认为在每一个有关智商的项目上都是100。比如他身体的分数是80,我们就会觉得他在所有身体测试项目上都是80分。但锯齿原则告诉我们两个人智商都是100分,但他们在不同项目上表现的可以完全不同。这个原则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不要看整体,要看细节。不要看两个人智商一样就觉得他们擅长同样的东西,要往里看,他们会有自己不同的优势。
- 第二,考虑环境外在的差异,也就是“环境原则”。平均主义认为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是一样的。比如他在聚会的时候很内向,我们就会觉得他在所有地方都很内向。比如他在考试的时候作弊了,我们就会认为他所有地方都会作弊。但环境原则说的就是人会在不同的环境表现不同。有人会在考试的时候作弊,但在偷东西,跟家长撒谎等时候就非常诚信,反之亦然。有人在某些场合会很自信,开放,但有些场合就非常的内向(比如我)。这点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评判一个人不能太片面,在一个场合看到他一个表现就运用到所有上面,否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多大的影响。同时安排人也要安排到正确的场合。
- 第三个原则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结论,就是每个人都有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比如学习的时间,教授的风格等。首先,你拥有不同于别人的道路时不要感觉你是个怪胎,想成为平均,大多数人走的道路。其次对于老师等上级,也不要觉得他们就怎么样了。
最后的第三部分作者讲了把个体主义运用到不同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意见。比较重要的已经总结在前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