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之王2:坏小孩》读后感1400字
我是东野圭吾的忠粉儿,所以对这种类型的小说充满着挑剔。刷《无证之罪》时,开始对紫金陈感兴趣,直到前两天在车上读完了这本《坏小孩》,我又没忍住的看了《长夜难明》,“中国版东野圭吾”这个称谓,在我看来,他是担得起的。
《坏小孩》
“人之初,性本善。”
我记得高中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还有“性恶论”这一说。但我不赞成。现在我仍然不赞成。尤其在自己当了老师,身边围绕了一些孩子之后。我承认有些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到让人根本无法认同,但我一直认为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必有影响和社会浮躁环境的诱惑。
小说里刑警叶军说过,“如果真的是这个社会做错了,环境影响了,那为什么还有其他人可以做好?自己不在正路上走就不要怪别人。”(不是原文,大意如此)看到这我是认真思考过的,除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地说,是我刻意回避了这一点。(我固然有我的原因,但还是回到这篇书评。)
朱朝阳…就凭着稳坐“年级第一”这一点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个好孩子。可从朱晶晶,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被他意外杀掉之后,先是勒索再是威胁张东升钱财、弑父、杀继母,到最后算计了所有人。与其说性情大变,倒不如说是他内心的黑暗面在逐渐被放大,良知在一点点被吞噬。故事前后穿插了许多他受尽欺负和委屈的事实,无不是让之后的一切更加合理化。其实可以看出,在朱晶晶死亡之前,这个孩子还是忍气吞声的,惧怕的,希望得到爱与呵护的。直到亲父一次次地维护新家庭,一次次地让人失望,在年少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坏小孩,也是不幸的小孩。
朱朝阳还不止一次的提到“未成年人保护法”,我觉得这才是孩子想法中最可怕的一处,因为未满十四岁,违法也只是去少管所教育改造。法律的保护演化成变本加厉的猖狂。令人触目惊心!
小说最后的日记部分,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前者伪造了一年的日记,大量事实只是在关键处截然相反,足以栽赃所有人;后者伪造大量手稿,抄下全部作品,只为抹黑原作者。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脱罪,而后者是无端的恶意。无论哪一种都让人脊背发凉。
故事的最后是开放性结局,暂且不谈。有人说:“朱朝阳是最后的赢家,大额遗产,并且成功嫁祸脱罪。可以开始一段全新的人生。”恰恰相反,他活到了最后,而最后才是他输了。输给他弑父杀亲,不论他们如何,血缘之亲他终究会后悔;输给他抹黑朋友,他躲过了可乐里的毒,就意味着他算到了这一切,可他却没有告诉普普和耗子,他们死了还被他栽赃为杀死朱晶晶和张东升的凶手;他永远输给了自己的良知。而这一点,就足以让他未来的每一个深夜与孤独恐惧同行。
我极其喜欢这种平淡又惊心的笔触,发人省醒又不带着道理侃侃而谈。可能是因为我自己要唠唠叨叨一大堆的话,所以别人不能说,要不我没话说。最后依旧一句话结尾:但行善举,莫问前程。
(再加一段文字:这种少年犯罪题材已经屡见不鲜了,而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事实也频频发生。冠冕堂皇的话说了也没用,社会大环境也不是我能监管控制的。而家庭教育,那种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小孩儿,他们身上的自信和温暖是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模仿不来的。我想说的其实是,很多小孩儿都是小刺猬,除刺的方法有三种:1.拔 连皮带肉的拔 2.磨 耗费时间打磨 3.抱 用爱拥抱可以让刺软化 三种区别我懒得说,哪种好用也没必要强调。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加写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