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2000字
进一步深信了伟大的文学作品并不需要多么冗长的篇幅、跌宕的情节和绚丽的写作技巧,此剧情节极其简单,时间元素仅是从早至晚的过渡,主要人物元素仅是一家四口人,通过简单的对话形式上演了一出深刻的家庭悲剧。剧里有一种东西,从头至尾一直紧紧扣着我的心绪,随着它从清晨走向了午夜,我终究弄不明白那是什么,未等迷雾消散,故事便戛然而止了。
我找到了一点归属感、认可感,甚至是享受。中学时期,曾苦恼于语文的人物形象剖析题,对于标准答案,总觉得仅就文中人物的某一言某一行便作出某一形象判定,黑白分明,虽有迹可循,未免觉得过于不真实、脸谱化和单薄片面了。现实中的人怕是要复杂的多,哪能三言两语几个形容词便道得明白?我庆幸当时有这样的思考,这部奥尼尔的自传写实之作充分符合了“现实”和我的“口味”。以往读书甚少,而后被一种“义务感”催促着,似乎是逼迫着自己去阅读,最后到现在,我觉得“强制性”阅读是有效果的。逐渐感悟,阅读是一个过程,有境界变化,换言之,阅读是需要习得的。初尝新鲜趣味,其因有二:一则自我品读之后再读大家论文,惊叹于其从蛛丝马迹中竟能窥探出如此多的有因可循有据可讲的奥妙和学问,查阅一些专业名词,了解大概,尝试与文本作者观念相联系,趣味之余亦有成就感;二则从作品中找到了共鸣,生发了思考,剧中人物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吗?他们的家庭悲剧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现代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深刻的文学作品,仿佛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便有不同的启示和收获,并不仅因“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因“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以下浅谈我之于本剧内容的片面感想。
现实中,尤金•奥尼尔的母亲时而爱他到疯狂,时而对他冷若冰霜。在他的这部自传性质的戏剧中,蒂龙一家便是奥尼尔一家的写照,这些家人对彼此爱恨交织---爱得真诚同时也恨得真切。爱与恨的同时存在,使得人物的语言色彩和情感态度跳转得十分迅速,作者无疑是刻意表现了棱角和矛盾性,故读来荒唐可笑,戏剧感十足。可回想现实,哪一家不是充斥着“爱”与“恨”呢?只不过爱与恨的比重不同不足以达到蒂龙一家的程度或是说恨的组成成分不似蒂龙一家如此复杂,故而“恨”代之以“埋怨”亦无不可。一言以蔽之,家庭矛盾和家庭悲剧诱因总是存在的。其因为何?纵观蒂龙一家的悲剧史,其根源又为何?彼此之“贡献”怕是不分上下,似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又同时造成或加重了其他人的创伤。蒂龙出生贫困,为钱把自己卖给了廉价的艺术,未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为商业收益四处漂泊演出,迟迟不购房安定,才使玛丽染上毒瘾;玛丽为追随爱情,放弃了成为修女和钢琴艺术家的美好愿望,终被现实打败,她与蒂龙的爱情一直存在,可这份爱负载了太多的“意料之外”,她将二儿子的死归咎于杰米,将自己染上毒瘾的事实归咎于埃德蒙,沮丧而孤独的她只能依靠吗啡让自己沉湎于学生时代的欢愉之中;杰米和埃德蒙都酗酒成性,浪荡不堪,他们确有客观的无奈,同时也有主管上的过错。盘根错节如此,究竟是谁造成了这一切?是对于上帝过于虔诚,是囿于生活原本不易人性终归复杂,还是任谁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悲剧往往被划分为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两类,前者视不幸为不可知的命运操纵的结果,后者则将此归咎于人物内在的性格弱点。蒂龙一出生便饱受穷苦,玛丽无意邂逅不幸的爱情,命运之诡谲不可尽言。我想就性格悲剧作些论述,若说一个人的悲剧部分可归咎于其性格弱点,那么又该如何追溯其性格起源呢?我不否认基因遗传造就的“生而有之”,但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还得回归家庭环境。无论是埃德蒙和杰米,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土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居无定所、日夜漂泊、父亲吝啬、母亲吸毒、爱恨交织……无论是谁,身处如此境遇,都难得幸运之神的眷顾,备受煎熬和痛苦又谈何积极振作?故而十分理解两兄弟的悲观消极和堕落,他们借酒逃离现实,用文学释放压抑---“上帝死了,上帝为怜悯世人而死”。人的自我认识过程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弱点,甚至十分清晰地明了这与家庭环境不无关系,只是我们难以摆脱罢了。
奥尼尔用血和泪写成此剧,并非夸大其词。对于一个曾经认为“死亡是解脱、平和与归宿”的人,一个喜欢在隐喻鬼魂的雾中寻求解脱的人,一个说出“如果办得到谁也不会想要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的人而言,过往和现实该有多么折磨人可想而知。坦诚地面对一切,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奥尼尔在扉页中对卡洛泰言:“我愿以此颂扬你给予我的厚爱,使我终于能够以爱的信心面对死去的亲人,写这部戏---以深深怜悯、谅解和宽恕的心情,写蒂龙一家这四个饱受折磨的人。”可见,他释然了。漫长白天过去之后黑夜来临,黎明的曙光该是不远了吧。只是,我仍然不明白奥尼尔为什么要指定在其死后二十五年才能将此剧公之于众?
悲剧造就伟大,巨星已然陨落,向这位戏剧界传奇表示深深的怜悯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