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资本论:茑屋书店的经营之道》读后感1200字
“有爱”本身即是一种信仰
日本旅行两次,每回都会感叹他们怎么可以这么干净!刚从工地里完成灌浆的泥头车,通体白色,简直一尘不染。除了完善的流程设计,极高的人文素养,我觉得至为重要的是他们对环境和生活的高度热爱,渗透到目之所及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在你留意到的各个角落,都有他们用心经营的生活哲学;在你注意不到的底层里,有他们坚定不移的人生信仰。如果仅仅是几个时代顶尖的风云人物的标签,是无法产生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的,这种深入民间的信仰,被上升到了某种生活美学。物哀也好,诧寂也罢,他们都是善于在平凡之中寻求不凡的种群。
印象最深的是在小田原的江之测侯所,见到杉本博司的观海台,同批进入园区的当地游客,无论大人小孩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观海台的露天阶梯上,对着海天一色的风景静坐观赏,感受那一刻摄影师所营造出的美好意境。同行里几位国人却是拿着手机大肆拍照留念。想来这便是增田所说的,幸福与效率无关,而是慢下来感受生活的周遭。也是在那时察觉到了日本人内心对于幸福生活而长期保有的某种执着,你会发现他们特别钟情于发现小事物的美好,并执着于挖掘各式各样的小确幸,而且往往会为一件小事倾注一生的热情。例如一个井盖上的樱花纹样、一枚寿司的制作方法、一个交通指示灯上挂着的富士山镂空纹样,都在描绘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所梦想的该有的模样。而在此处,极致不再是一个所谓的标杆字眼,是一种人性尺度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就像文初提及的白色泥头车,干净到某种极致,并不是因为某个明确条文或是标准,而是来自人民内心对于生活美好模样的自由想象,以及对生活环境的热爱所致,仅此而已。
书中提及的国立体育馆以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会使东京在新时代借助设计崛起的观点也是让我感受颇深。同为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日本的美术馆、博物馆、公园和图书馆,处处可见人文关怀的一面。去到哪都能看到各个年龄层次的小孩往来于这些场所,他们是自由的,充满求知欲望的,富于交流能力地在这些空间里探索着。也曾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前看到大批的小朋友组团来看梵高画展;或是见到小学生时而在妹岛和世的墨田北斋美术馆底下欢快玩耍,时而跑入馆内多媒体厅看各种介绍,或者来到神奈川冲浪里的版画前聊着各自幻想到的画面。这种建立在人、建筑、环境之间交流关系的公共设施,真心让我看到了设计在未来的巨大可能。而这里提到的这些建筑,在设计的提案能力上都做到十分前沿。你会看到印象派大师梵高之于浮世绘的美学渊源在提案力的作用下,成为一段传为佳话的《梵高TOKYO展》。而这不正是增田宗昭书中所讲述的观点么?
最后希望身边有爱的设计师朋友们都能多静下心来,慢下脚步,花大段的时间仔细地品味下书里提及的观念和想法,相信会是开卷有益,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