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读后感1800字
提起极简主义,可能很多人会想起乔布斯,进而想起苹果手机,想起那种异常简约的设计方式,但本书的内容并非针对工业设计,而是针对生活方式。极简主义者的目标在于追寻人生的意义。
作者称他们曾经月薪超过六位数(美元),以为自己会快乐,但并没有,拥有香车、豪宅、大量玩物,以为自己会很满意,然而也没有,终于有一天,他们放弃了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迈入了极简主义。他们俩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曝光自己的生活,结果这种生活方式迅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极简主义很快风靡美国、欧洲乃至全球。
乔舒亚和瑞安最初的问题是这样的:金钱无法给人快乐、工作无法使人满足、婚姻无法给人幸福,那么人怎样才能快乐?人生到底在期待些什么?他们列了一个清单,把人生中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写在上面,包括物质上的如房子、衣服、食物、车等,精神上的人际关系等,然后他们去思考这些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花费精力。结果出人意料,他们发现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扔了,因为它们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价值。
极简主义者进一步发现,对于他们,最值得关注的五个方面乃是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和奉献,他们分五章讨论了这五个方面,每章有同样的开头,如下:
想象一下,如果你彩票中奖了,找到了理想的另一半,还清了债务,搬进了理想的房子(当然是在海边),而且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工作了。
接着再想象一下,如果你被通知只能再活一个月或者没有人能分享你的快乐或者你发现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或者你已经无法成长或者你不能将你的快乐奉献给别人,那你还想要这样的生活吗?如果不想,那么一个人必须关注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那是显然的了。
极简主义者不一定需求的东西少,但他们只关注那些值得关注的东西,根据上述五个方面,我们看看他们到底关注什么:
1. 健康:极简主义者所谓健康,完全在于自己的感受,他们不管社会上如何定义健康,他们只专注自己内心的感觉,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活力四射,那不管是胖或瘦,都无所谓。健康生活需要饮食配合锻炼,饮食方面,避免食用加工食品、糖、麸质食物、水以外的一切饮料、奶类、肉类,多摄入水、新鲜蔬果汁、蔬菜、豆类、水果、鱼类。极简主义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素食主义者,他们称,自从吃的肉少了,反而觉得精力更充沛了。关于锻炼,他们认为是一种值得享受的事情,他们一旦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计划就绝不拖延,他们的口号是把“应该做”变为“必须做”,不要说没时间锻炼,而应该说锻炼给了人更多的时间。
2. 人际关系:把认识到的所有人列个单子出来,检查这个单子,算算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在不必要的人际关系上,跟不必要的人际关系说拜拜。关于人际关系,他们有几本书,我没看,但光看名字也能大概猜出写的什么:《再见了,假朋友》、《放手人际关系》、《准备好离开》。本书的作者之一乔舒亚断掉了自己的网络,他以为会很难,但却发现从网络里解脱出来真是一大幸事。乔舒亚发现没有网络以后,时间多了,可以做更多自己愿意做的事,接着他又断了家里的电视,乔舒亚并不对电视节目抱有反感,只是他觉得应该把花在看电视的时间花在更值得做的事情上。
3. 热情:极简主义者需要金钱,但极简主义者不是那么需要金钱。他们认为强调事业是危险的,甚至是令人反感的,他们只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能赚多少钱不重要,满足温饱即可,最重要的是能否在工作中找到热情。身份、地位、确定性和金钱都是热情的枷锁,而极简主义者对它们不屑一顾。极简主义者认为为了热情,人需要抛弃一些东西。
极简主义所指的并不是剥夺——我们不希望任何人以极简主义之名过着一无所有的生活——但有时候,在我们试图让生活走上更好的方向时,剥夺那些一时的满足是有意义的。
4、5. 成长和奉献:很多极简主义者认为成长和奉献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奉献,更是人生意义的来源,人在成长中奉献自己,奉献又帮助人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奉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极简主义者通过“苦行僧”似的生活,好不容易省下来大把时间和金钱,就这么奉献了?这个问题对于极简主义者有点好笑,因为一来他们不觉得极简主义苦,反而乐在其中,二来他们认为奉献才是人生意义所在,如果不能奉献,人还活着干嘛?他们到社区做义工,去边远地区建学校、修井、赞助孤儿院等等,他们认为做奉献得到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极简主义者的生活态度,大致如此,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