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创新者》读后感_2300字

《创新者》读后感2300字

戊戌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也是全年最喜爱的书之一,来自我最喜爱的传记作家之一Walter Isaacson的《创新者》,他写的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和富兰克林传都是阅读体验极佳的传记作品(另一位我喜爱的传记作家就是写摩根财团和汉密尔顿传的Ron Chernow)。因为平时阅读时间很碎片,一放长假就把传记先安排上了,这类书还是保证较长时间不被打扰体验更佳啊哈。
七个小时阅读Walter的《创新者》,浮于表面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编年史,是关于某某年、某个创新者做了什么,为世界带来了哪些贡献的。你如果还看过许多硅谷发展史、科技史作品(包括浪潮之巅)都能达成这个意图,我认为更好的呈现方式是表达一种清晰的科技哲学史、价值观和使命感,即他们为什么要去做。再深一层的是,我们会疑问这些创新者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身上有什么特性和共性?如果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关注一些“失败”的创新者,他们缺乏了哪些东西最终只能沦为历史的注脚,《创新者》里也保留了相当多这样的人和事例,可能也是许多科技史所略去的。更深的一层次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如果你只是看重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的孤立创新者,他们的贡献或多或少都刻上了个人生活的烙印,他们的出现似乎具有偶然性,那么有没有什么是必然的?正如吴军在序言里说道,只有当一个国家在文化和制度层面对创新有了正确的理解,盖茨和乔布斯这样的人才会成批出现。
因此,这本书的精髓就在于,以人物为线索,描述和总结了创新者之间很常见的一些特质,他们不止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领域有其贡献,更加能在人文学科和科学交叉路口游刃自如,从埃达·洛夫莱斯到冯·诺依曼,从斯图尔特·布兰德到史蒂夫·乔布斯,都是信奉美感重要性的创新者。我们将无法忽视人类的创造力包含价值观、意图、美学判断、情感、个人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都是艺术和教会我们的东西。Walter判断在认知计算和人机共生的未来,创新将来自那些能够为工程实现美感、为技术赋予人性、为处理器注入诗意的人(或者说,如果我们想要维持人类在人机共生关系当中的地位,就必须继续滋养自身的想象力、独创性和人性的源泉,这也是我们唯一所能提供的东西)。
进一步的,与孤独人物的灵光一闪相比,创新更多是来自团队协作,伟大的创新者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四处了解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将了解到的想法融会贯通。因此,创新的起源往往不是一条简单的因果链,而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往往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创新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成果,想法的形成更多是来自团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依靠某位成员给出一个完全原创的概念;它需要远见者和工程师之间的协作,即使是富有创意的个人,他们的想法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没有执行的远见只是幻觉;有时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重大的飞跃之中,还是由无数个小幅的改进累积而成的……事实上,创新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出色的创意、执行创意所需的工程才能,还要把创意变成成功产品的商业头脑(外加创业的胆识)。实现创新的关键是——认识到培养天才个人和促进团队协作之间是没有冲突的。尤其以数字时代来说,团队协作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协作还是跨越世代的,最优秀的创新者能够理解技术变革的轨迹,并接过前一代创新者们手上的接力棒。
更深一层,我们如何促进团队协作?从制度上,Walter提出数字时代的创新团队有三种组织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政府的资助和统筹,典型的是一些项目会以大学和私人承包商协作进行(在二战后,美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之间结成了牢固的铁三角关系,不得不提万尼瓦尔·布什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他提出基础科学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推动了政府与大学和企业实验室订立合同);第二种是私营企业,典型的是大型企业的研究中心(AT&T的贝尔实验室和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乔布斯借鉴了贝尔实验室的大楼设计,也从参观施乐帕洛阿尔托借鉴了图形设计)和科技企业(德州仪器和英特尔、雅达利和谷歌、微软和苹果),这种团队协作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利润,将创新看成是一种私有的财产,并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来保护它们;第三种是基于共享的集体协作(维基百科和万维网、Linux和免费开源软件),这种通过同伴网络进行的共享协作的驱动力不是来自金钱激励,而是来自其他形式的回报和满足感。而现在,将这三种组织生产的方式结合起来会比单独运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更为强大(比如Windows和Mac、iOS和安卓、UNIX和Linux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以防止其中任何一种模式占据统治地位进而妨碍创新)。
从文化上,Walter指出这些创新者们自成长经历就渴望自己动手搞发明创造,他们也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美国的创客文化(从社区共建粮仓和做拼布缝纫的时代开始便是这样)通常包含着“我们一起动手”而不是“你自己动手”的意味。而现在的孩子会把自己手上的iPhone看成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也没那么容易进入为了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进行编程的世界了(我们的教育也不乐于引导学生去质疑、帮助学生参与发明创造),享受联网乐趣的成年人和一想到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处理器便激动不已的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计算机的能力最终只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
最近在想很多问题,关于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学的关系问题,读这本书时,像美国政府、大学、还有贝尔实验室和施乐帕洛阿尔托的案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素材。至此,我认为天朝的绝大多数方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对“本”的忽视就会导致症状的加深,也引起对更强的“治标”方法的需求,比如需要更强劲的药物,而这又是维持了原有的模式,继续忽视病痛背后的原因。这都5000年过去了。(手机先打这些,后续会安排上公众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