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流浪者史诗》读后感_3000字

《流浪者史诗》读后感3000字

天地间,所有的心灵都在流浪
(有部分剧透,介意者慎入)
远处,起伏不定的山峦没有一丝绿色,绵延而又苍凉,蓝天下黄色的山丘伸展出去,连接着茫茫无际的漫漫黄沙,荒蛮的沙漠上,正跋涉着一支长长的、似乎没有止尽的驼队,一抹红色,一个孤独美丽的红衣女子,追随着驼队在天地之间流浪。——这是《流浪者史诗》的封面,一个讲述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中亚国家阿富汗的故事。
一、
出生于美国宾州多赛特小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艾伦•杰斯帕,她苗条漂亮,装扮简单整洁而又得体,头脑聪明,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全能型美丽而又迷人的女孩。可突然间,她就那么逃走了,带着借来的一千二百美元和一本护照,远走阿富汗,嫁给了那个在美国留过学的,在阿富汗已经有妻子孩子的,她曾经约会过的阿富汗青年纳兹鲁拉。到了阿富汗几个月后,她又离开了纳兹鲁拉,追随一支科契人的游牧驼队踏上了流浪漂泊的生活之路。
她逃离了美国,当时这个世界上最文明最自由最现代化的国家,她逃向阿富汗,这个封闭落后的荒蛮之地,可是她又从阿富汗消失了,出现在了更为落后的游牧民族部落里,跟随着季节的变换,在杰赫勒姆和奥克苏斯河这二千英里的途中不停的迁徙。
艾伦仿佛有着我们这个时代那些文艺女青年才具有的野心和向往:一次流浪。但她比那些文艺女青年们更为决绝,她选择了一次彻底的流浪,在天地之间,放逐自己。她厌恶那种日益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小镇生活,不想嫁给那些在文明社会中有财富、地位,现实意义上非常成功的杰出青年,放弃那种被大众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她要去追寻不同的生活,渴求探索外面那缤纷的世界。她想逃避这现代的文明,这世俗的社会,但她心里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想构架,只是做出本能的反应:逃,不停的逃,逃离了美国,嫁给了纳兹鲁拉,却发现纳兹鲁拉心中想着的,是要在落后的阿富汗构建一个现代的文明社会,她继续逃,逃到了游牧部落的驼队,又爱上了部落的头人,但似乎这也不是她的真爱,她又爱上了德国医生,后来又爱上了美国青年米勒,她的爱就如同她的心,一直不停的追寻、流浪。
二、
马克•米勒,一个二十几岁的美国青年外交官,因受命寻找失踪的艾伦,就此踏上了让他终生难忘的阿富汗之旅。
阿富汗这个古时候东西方交汇的咽喉之地,中亚的十字路口,曾经处于若干大帝国的边缘,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唐朝、成吉思汗帝国、清朝等等,乃至大英帝国和苏俄,都曾影响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它还受到四大宗教的影响,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从沙漠之地起源,佛教途径这里传入中国。那里的气候冬天极其寒冷,夏季又干燥酷热,雨水极少,一旦下雨立刻引发洪水,把一切都冲走,桥梁和道路洪水过后全被毁坏。在沙漠里宿营,你不能在低地搭建营地,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也许五百年都不下一场雨,但是一旦下雨,营地马上会被洪水冲走,成吉思汗的大军就曾被洪水卷走了三分之二的人马。
米勒一路上尽情领略了阿富汗风光,宏伟的比斯特堡拱门,沿着赫尔曼德河连绵几十英里规模巨大的“大城”废墟,景色壮丽的巴米扬裂谷,巨大的岩石佛像雕刻和讲经石窟以及曾经有着辉煌繁华的“大夏”城遗址。一切那么的美,却又那么的狂野和荒蛮。
同时,这绝对是一个及其落后与愚昧的国家,文盲占了人口的95%以上。当米勒行走于阿富汗的路上,他被深深的震撼了,犯了通奸罪的女人绑在广场中央,被保守的毛拉们判以石刑,围观的男人们纷纷拿起石头投向她,听着这女人在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中死去,满场的狂欢。女性在那里没有自由,她们穿着从头到脚见不到一点肌肤的罩袍,几乎足不出户,还分享着丈夫,被男权社会统治着。同时,被抹去了女性的公共生活,必然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一群漂亮的男孩们来充当女性的角色,那些男孩舞者漂亮妖艳,吸引了那些已被扭曲心理的男人们争风吃醋、斗殴、杀人、被杀。
纳兹鲁拉、莫西布、努尔这些人代表着阿富汗国家中的青年一代精英,他们反对那些保守的毛拉们,但是还不敢公开的与他们斗争。他们努力的想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的社会现状。留学归来的纳兹鲁拉全身心的投入修建水坝的工作中,他坚定的认为文明的进步能慢慢的改变这现状,“进步的本身就能创造继续向前的动力”。这些在西方留学归来的年轻人,接受的是最先进的西方教育,回来面对的确是同胞们的固执守旧,以及处世的愚昧残酷,他们改变社会的努力,犹如建立大坝初期,投入激流中的石头,转眼间就被大水冲的无影无踪,但是坚持不懈的投入石块,或许几年后一条大坝突然之间就矗立起来了。
年轻的米勒被年轻的女性们吸引着,那罩袍底下藏着的是什么样迷人的容貌、动人的躯体?他内心总是有着那么一点点隐隐的心动,有着想要窥视那犹如蚕茧包裹下的美丽秘密的心动。米勒未曾窥见罩袍下的秘密,却遇上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游牧驼队头领的女儿蜜拉。蜜拉知道米勒不会永远的属于她,她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就是继承父亲的驼队,然后找一个觊觎他那些财产(驼队)的人游牧终生。她珍视那些和米勒一起相处的日子,为他盗马,为他幕天席地,在漫天的星光下恋爱、做爱。她愿意自己像艾伦一样的美丽动人,但同时也要成为像她母亲拉查一样强大的女性。米勒同时也动心于艾伦的美丽、聪明,他和艾伦一起探讨哲理,倾听艾伦那自由的心声……
三、
在沙漠中有个叫驼队旅社的地方,那是一个城市的废墟,中间有一根粗大的柱子,被称作“宇宙纪念碑”,那是当年成吉思汗屠戮此地居民后,用上千具尸骨堆起来,在外面浇上石膏而建成的。
汉娜•阿伦特说过,有一种恶叫做“平庸的恶”,一个平常的人在体制中,他们遵纪守法,或者是一个好职员,或者是一个好党员,并不愚蠢,甚至可能还十分的聪明,但却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忠诚履行自己的职责, 当出现一个不受约束的独裁领袖或集团时,这些人即发挥出人类中所有作恶的本能,表现出巨大的恶的能量。
德国医生史迪格里茨曾经就是那种“平庸的恶”的代表人物,他曾为纳粹服务,拿犹太人做医学实验,把他们推向死亡。那时候对他来说,只是尽善尽美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体制中做一颗尽职的螺丝钉。当在驼队旅社,米勒听到医生以前的所作所为,身为犹太后裔的米勒不由怒火中烧,只想杀了他,医生指着“宇宙纪念碑”为自己辩护,那些杀死这些人的成吉思汗的士兵们,并不是自己要杀他们,他们是没得选择的,他们只是依令行事而已,他们只是做好一个士兵的本质。史迪格里茨为了躲避惩罚而逃至阿富汗,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赎罪”生涯,他是一个被迫流浪的赎罪者。
在每一种文明里,都会有一些人横行霸道,幸运的话我们能及早阻止他们,不够幸运的话会如何呢?会发生的事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比如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比如医生质询米勒的“你们美国的黑奴”,比如那些身处传统之中,遵循着传统的教义,向受刑女性投出石块的每一个人,这些都是那种恶的具象。
曾经的文明古国,一旦变成了荒芜之地,却不经意成了某些人心中向往的自由之地。那些向往一次流浪的人,大多心里只是期待着:谈一次你不能谈的恋爱,见一个你不能见到的人。那想象中而又念念不忘的流浪,其实只是为了寻求想象中的自由、自我,而那些天生自由的人,一生都在流浪,也许他们并没有流浪在路上,但他们的心灵、思想在这天地间自由的漂泊流浪。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