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_12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200字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马一下书里的内容。
童年这个概念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按作者说说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作者在来开始说明童年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发展,又在什么环境下“消逝”。
首先,童年是与羞耻心,秘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性的不了解和回避为最大特点),与之对立的成年则是已经经历过慢慢懂得羞耻心与秘密这个过程的人。即童年向成人的过渡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就是解释为什么童年产生消失又产生后慢慢消逝的过程。
理一下时间,罗马帝国之前童年就已经存在,这涉及到古希腊的教育,然后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到印刷机出现之前的中世纪时期,童年是不存在的(涉及到一个 “社会识字文化”和“工匠识字文化”的概念),印刷机出现后童年又慢慢复苏发展然后近代媒体的出现后就是作者说的 童年的消逝 了。
作者主要是从信息的可得性来解释的。
从中世纪说起,印刷的出现,文字得到普及,一个全新的符号环境产生。我的理解是,这时候产生了一种明确的文化(清楚的印在书上),而我们需要去学习(适应?)这种文化,这时候就对我们的阅读能力产生了要求,拥有这种阅读能力的人就是成人,缺乏阅读能力的人就是儿童。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需要我们抑制一些先天的本能(好动,欲望的即时满足),会慢慢培养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也就慢慢形成成人儿童的区别。
“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
185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代表了童年发展的最高峰。然后,电子媒介(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的结合)的出现,人们的学习视觉化了,不同于文字要求的抽象思维,图像所要求的图像思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就一定意义上消除了信息获得的门槛,于是童年就消失了。同时的,电子媒介的对象不仅是儿童,还包括成年,这就意味着他是同时对二者产生影响的。
如后面作者提到,童年的消逝伴随的是成人的消逝。二者的同时消逝造成儿童与成年的区别的逐渐消失,就表现为一开始提到的“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
在解释童年消逝的过程中,书里还提到和讨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如学校及年级制,美国三次“伟大的实验”,传统是否就不好了等等。
最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吧,作者显然是媒介决定论的拥护者,认为媒介本身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前我觉得这个概念是蛮搞笑的,例如我觉得印刷不就把说的印在纸上吗,怎么就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什么的了,现在却觉得媒介决定论本身蛮有道理的,让我想到的今天毛概讲到的关于资本论的,站在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资本家本身是不坏的,资本主义的环境下他的身份决定他就是要不断扩张资本,这个过程产生的一些影响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