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_1200字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200字

归来还是少年

用了一整天时间读完约翰·欧文《独居的一年》。故事的最后,时隔37年,76岁的玛丽恩回到萨加波纳克老房子,带着往昔的余温对女儿露丝说:“亲爱的,别哭啦,不就是我和埃迪吗?”,我伫立在冷风的街头,泪雨如下。

小说的主角是谁?我愿意她是玛丽恩。

人生的戏剧性在于,它常常毫无征兆披头盖脸的打来,从来不管你接不接得住。五年前的一场意外车祸,玛丽恩和特德痛失爱子,儿子正值花样年华,一个17岁,一个15岁。玛丽恩舐犊之情没有因儿子的夭折而消弭,即使是新出生的女儿露丝,都无法稀释这份爱的浓烈,丧子之殇在一遍遍重温昔日的生机勃勃中扩张蔓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大的磨难似乎都阻挡不了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面对同样的人生变故,丈夫特德很快走出丧子的阴影,继续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

特德的作家助理埃迪跟儿子年纪相仿性情相像,他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玛丽恩的伤痛,在玛丽恩的记忆中,时间是静止的,两个儿子永远定格在17岁和15岁。玛丽恩跟埃迪的性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母爱的一种延续。与埃迪性爱的激情触发了玛丽恩的内在力量,她发现自己不再需要丈夫特德和情人埃迪了。特德是畅销的童书作家,收入颇丰,生活优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玛丽恩的物质需求,比玛丽恩小20岁的埃迪则代表她的情感需求。玛丽恩从特德那里历经爱情的虚幻,也深知特德不断猎艳背后的绝望,似乎人们永远无法收获爱情,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个人的理想和幼稚的自我想象中,一旦将要到达,感情立即显现出无力和无用的一面。犹如开发的玫瑰一旦摘下将很快枯萎,真正能够收获的是种子,而非花朵。玛丽恩想要摆脱失去的空洞,这绝不是一份新鲜的感情所能慰藉的,她需要的一种精神或者说信仰,跟过去和解,跟自己和解,方能重新入世。(韩国2007年电影《密阳》也有对这一精神向度的探讨。)于是,玛丽恩带上儿子的所有照片,只身远走。没有告别,没有解释,没有去处,更没有归期。

离群索居的玛丽恩试图逃避儿子死亡的残酷,但似乎任何一个场景都能勾起对美好过往的回忆。痛思之余,身为作家的玛丽恩尝试在其侦探系列小说中,借寻找失踪儿童的女警察之身直面创伤,超越一己悲欢和本能欲望的宣泄,在对人类生命存在叩问和找寻中找到了救赎之路。如果说37年前跟埃迪交欢,被4岁的女儿露丝撞见,玛丽恩脱口而出这句话:亲爱的,别哭啦,不就是我和埃迪吗?”是一种尴尬的掩饰,那么37年后,玛丽恩跟埃迪一起出现泪流不止的露丝面前,再次说出这句话时,则闪耀着重生的喜悦,沉淀出灵魂深处的平静。

小说的副标题“当你我找到爱的时候,也找了自己”,适合阐释小说中埃迪、露丝的成长,而玛丽恩的一生,当以“当你我找到自己的时候,也找了爱”更为贴切。

约翰·欧文杂而不乱的叙事能力造就了小说神一般的结构,颇引人入胜。赞。

书于2017-10-26

PS:这点感想几乎写了一个周,心不静,下笔干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