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读后感1500字
书的感觉有点一般,差不多是扣了一颗星。
比起刚看完的“魔兽”这样书和电影几乎完全没有分别的,本书的内容无疑是丰富多了,可是价值上仍然感觉没有区别。魔兽这样宏大背景的设定,文字的渲染竟然未能突破现有技术条件的桎梏,只能最善意地理解为书本身就是电影情节的文字版了,除了一些不影响故事主线的背景被舍弃之外,书与电影两个版本完全没有出入。
本书的内容比起电影不用说是丰富多了,不过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日常,书本身也不过是个高级的“流水账”而已。就像当初高中时候选修戏剧创作时,外请的一位作家座谈时说的,创作剧本不怕繁杂、不怕紧凑、不怕巧合、不怕奇葩,最怕的就是那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劳模,真是没得可写。艺术来自生活那是没问题,但是高于生活真是做不到啊。
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平平淡淡的日常一天,没有家国大事,没有拯救地球,没有黑白对决,没有人生转折…人与人的差距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被时间逐渐放大,就像优秀的统帅和超群的统帅对垒,作出多少正确的决策都不能保证胜利属于自己,真正奠定胜局的是因为后者所犯的错误更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很容易取巧。训练时的格格不入,和实战时的力挽狂澜,前者的边缘化和后者的英雄化,非常简单的先抑后扬,更是极其强烈的反差,加点服装、外景、爆炸、爱情…一部电影就出来了。谁在意主角是“良心拒服兵役”还是主动承担非作战任务?谁了解他从医护营到随连队的几进几出?谁知道钢锯岭到底是发生在莱特湾还是琉球岛?谁又关心他最后是毫发无损还是身受重伤以致于战后辗转数家医院好几年?
所以电影更多是一部战争片,书却更多像是一部宗教宣传材料。作为一个北京的回族中共党员,看到网上那么多人异口同声地声讨、谴责伊斯兰教,心里不用说也不止一声呵呵。还是一直以来的观点,居住在西北那边的人有些态度还可以理解,有些居于内地的人一副为民请愿替天行道的口吻,就奇怪到底有哪些“民”允许你代表人家了?这样的人别看口口声声西方的普世价值挂在嘴边,其实不过是个严重的种族歧视者,真到了美国,也不过是从歧视者沦为被歧视者而已。
不拉仇恨了,只说书的内容。主角作为家传复临会成员,镇子本身就是“少民”聚居区;十分之一的收入捐献,比党员交党费更主动;不仅结婚选的是同为复临会成员的教友,甚至连要不要结婚这种人生大事+私事都要请教别人(长老还是牧师来着?)才能决定…这要是剥离美国的国籍和复临会的信仰,放到中国的伊斯兰教背景下,都不需要再有别的什么罪行,已经够被“穆黑”处决了吧?甚至不需要再考虑二战期间和现在的时间差异了。
所以很明显,主角的生活本身就和美国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将其置身于军营这个要求整齐划一共同进退的集体熔炉中,只不过是放大了这种矛盾与冲突。好在美国作为多种族国家,反歧视是先天性的政治正确,虽然有许许多多人会歧视主角,会霸凌他,会排挤他,会给他“穿小鞋”,但是至少没人敢于公然宣称自己这么干是对的,而那些被军事法庭审判的真正的“良心拒服兵役”者也在战后被特赦。再看到书中所说,美日两国信教者截然不同的待遇,只能无奈地承认两者有天渊之别,其中一部分原因则是人穷志短。
回头看国内,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在前,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的文革遗风在后,共产党员仅限于宗教方面的无神论,泛化为了全社会思想道德层次的无信仰,信仰缺失使得绝大多数人面对困惑和不如意的时候,更多把着眼点放在别人应该做什么,而非自己还能做什么,所以现在巨婴、键盘侠、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泛滥,只能说重塑公序良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