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1000字
9 hours with The Library at Mount Char
这本书很妙,故事通过一间图书馆及众多继承者身上展开,一点点抽丝剥茧,最后才让大家窥清全貌,至少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
正如许多书友提及的那样,本书的格局很大,延展性很强,但读罢全书,却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如:未明确介绍十二种门类及十二个继承者,而且故事始终围绕着特定的几个人,其余人则直接按住不提。读者的注意力倒是都集中在主角身上,然则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刻画,人物关系及走向就略显单薄。
另外是,感觉书中对人对哲学的思考挺多,但一些值得更深入讨论的地方没有得到延伸,例如总是伴随斯蒂夫出现的宗教观点(佛教)等。
全文翻译的很流畅,许多小句子不时让人惊喜,例如“水泥长凳对他的中年屁股也没啥吸引力”等等。但书中一些口头语的翻译或许可以再调整一下,例如“耶稣啊”(本书第一页),个人感觉或许翻译成“上帝啊”或“天啊”会更贴近大家的阅读习惯。
另说几个触发点:
1.印象最深刻是reissak ayrial这个概念,扎根在悔恨位面的防卫机制。卡萝琳设置的触发点是鹿肉,每当忆起那两头鹿,悔和恨意都在她的意识表层撕扯着她吧,正如杰克之于斯蒂夫一样。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几乎立刻想到了自己的ayrial,那些我想做却未做的事,让我产生悔意却逃避的事,其实一直在我的脑中徘徊,只是我常常装作看不见。
2.心煤,这是另一个有趣的词,詹妮弗对此的说法是:回忆总是跟现实有差别。我想补充的是:想象和现实同样有差别。人无完人,事亦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因落差产生失望情绪,只是因为自身先在心中无限神话了对方。
3.Uzan-iya,心灵初次谋划杀人的时刻。谋杀的罪孽是次要的,心灵堕落才是主要的。看到这的时候想起了《恶意》中的日高和野野口,当时我发了一条想法:“心里若是早已填满恶意,往后真能完全摈弃,不再泻出一丝邪念?”个人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斯蒂夫金盆洗手十几年后再次答应盗窃一样。
4.最好的谎言都含有真实的核心。
5.上帝不好做,亚当布莱克亦然。有句话是:欲在其位,必承其重,作者通过卡萝琳历经的种种表达了这点。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成败的区别就是看个人的付出和决心。就像卡萝琳在最后说的:“我跟你其实差不多。我做的事谁都能做。但这得付出代价啊。”
这些土味大道理相信谁都懂,但懂了和开始践行真的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