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长诗》读后感2500字
今天凌晨三点二十一分,诗人洛夫去世了,我喜欢的诗人洛夫不在了,当我知道这则消息的时候,过去两个月无所事事的我,还在写我的毕业论文,关于洛夫的毕业论文,我的小伙伴给我发消息告诉我,洛夫不在了,我还没写完论文他就不在了。是啊,我还没有为真正喜欢上这样一位诗人交上一份像样的答卷,他就不在了。
知道和喜欢上洛夫,是因为在潘老师的比较文学课上,我多么庆幸在潘老师的课堂上,认真地上了这门课,听了这一堂课,从此知道了洛夫,让洛夫进入了我的阅读视线,还记得当时老师举的他的《白色之酿》:把这条河岸踏成月色时/ 水声更冷了/我便拾些枯叶烧着/且裸着身子跃进火中/为你酿造雪香十里”当时就感慨,天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于是就去查了洛夫,后面我去图书馆借了他的书,再后来我去买了很多他的书,论真正喜欢的作家,洛夫不是走进我心里最早的,最早的现在还没走的是鲁迅,但是洛夫会是走进我心里最久的。今天,我也只是把洛夫的诗几乎买全了而已,而书架上并还没有鲁迅的书。
我内心遗憾知道洛夫太晚,从去年的比较文学课到现在,也仅仅一年,但是,此刻的我也庆幸,我认识和知道并且去读了洛夫的诗歌一年,在他的有生之年里,在他还没有走向天堂的年岁里。说第一次知道洛夫是在潘老师的课堂上,但是,其实第一次接触洛夫的诗,是高中的时候,寒假回家翻看了以前摘抄的读书笔记,在席慕容的诗的后面,摘抄了这样一句诗:在涛声中呼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然而那时的我,只是对这句诗有感觉,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这样一位诗人。如今洛夫走了,确实是,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再也不会回头了。
去年的我,看到洛夫的诗,只会说出,“天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这样的话语,如今读了他更多更好的诗的我,但是依旧没有文采的我,也依旧只能发出这样鄙俗的话语。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继续去读他的诗。因为喜欢洛夫,从而将其作为论文方向来写作,在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很享受有人跟自己讨论自己喜欢的诗人的感觉,即使我的讨论一点学术性也谈不上,在寒假回家的时候,同学开玩笑说,以后毕业了你的生活中,只会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会再有人跟你讨论文学,讨论洛夫,我确实不是爱读书的人,但是读书确实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所以听到这样似开玩笑确实又很现实的事,心理竟然生发一阵难过。这样说也许有些矫情了。今天对我来说,我的感受也许也是有些矫情了。同学告诉我洛夫去世了的这个事实的时候,我心里一懵,后面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以为自己不会有什么食不下咽这种感受,毕竟我是那种一年四季就算生病了也是要吃饱喝足不会没胃口的人,但是今天对我来说,食物确实是索然无味的,以前,我从来没有因为哪一位诗人的逝世从心里感到十分的难受,这么说可能有些不敬,但是确实是实话,但是今天的我确实有些难受,甚至流下了眼泪。
我确实是个小气的人,没有什么大的格局,喜欢洛夫的时候,我一方面喜欢他,但是我又想别人都不知道他,只有我一个人去品读他的诗的好,他的诗的妙,但是我真的也是个小气的人,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洛夫,他们以为他是外国人,就因为洛夫当时喜欢苏俄文学为自己改了名字,我在图书馆借洛夫的书的时候,每本只有两册,我在微信读书读洛夫的电子书的时候,可以看到今天一起读洛夫的诗的人,但是只有寥寥两三个,今天洛夫不在了,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知道洛夫这颗巨星陨落了,我知道我以网络上的流量来衡量洛夫的知名度不对,可是,还是会有比较啊,当时余老不在了的时候,空间里,朋友圈里,公众号里,微博上,所有的网络上,都是评论和转载,可是,对于洛夫来说,他好像就是一个人静悄悄地去了。
来也讽刺,今天早晨,直至我得知洛夫去世,从血站到各种我注册过的软件都给我发来了“生日快乐”的问候,信息话语或真诚或活泼生动,因为今天是我身份证上的生日,但是当我知道洛夫去世的消息时,这些短信的文字就像黑暗的石室里突然投出刺眼的太阳光,于我来说,这些短信就黑暗的石室里突然投出刺眼的太阳光,于我来说,这些短信就像冒犯了洛夫,冲撞了洛夫,对洛夫不敬一样。但是,也许,就是老天要让我更好地记住洛夫吧。
以前老师问我最喜欢洛夫哪首诗,当时读的不够多,当时读的诗还不够多,也不够深入,说了那一首《因为风的缘故》。其实,洛夫的每一首诗都堪称精彩,但是今日想想其实《因为风的缘故》的确不能成为洛夫最好的作品,也不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今后如若你再问我,最喜欢的洛夫的诗是哪一首,我会说是《血的再版――悼亡母诗》。
洛夫自1949年离湘去台,四十年后才能回到湖南这一片湘楚之地,然而四十年未至,三十年春秋,母亲已经由相隔两岸与自己天人永隔,而留给洛夫的,是一通三十秒的告知电话,是大哥哀痛而无声的家信,是三十年前母亲塞在行行囊中的一件破棉袄。
《血的再版》作为一首悼亡母诗,写的自然是对母亲离去的种种哀痛,这种哀痛与常人不一样,三十年未曾见过母亲,三十年未尽儿子的义务,母亲死后连送葬守孝也只能隔海相望,这种哀恸,是洛夫对母亲三十年的思念,是对母亲永远的离去的不舍,是对衡阳对祖国的家国情结。但是,在那个时代,就如洛夫所说,“我的哀恸也是千万中国人的哀恸,我为丧母流的泪也只是千万斛泪水中的一小滴。”
三十七年前,洛夫悼亡母,如今我悼洛夫,余老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是你和你的诗走进我心里,下次,下下次还会在。你说,“葬我于雪”:用裁纸到/把残雪砌成一座小小的坟/其中埋葬的/是一块练了千年/犹未化灰的/火成岩。你就是那火成岩。希望你在去往天堂的路上,遇到故乡的雪,继续酿造你的“雪香十里”,遇到汨罗江畔屈子的魂,继续讨论你们各自的异国他乡,讨论你们的诗歌王国,去往天堂,看到童年搭建的雪人还未融化,那年坐过秋千还在荡,故国的泥土抓回来的不再是一掌冷雾,然后与等待了你三十年的母亲围在红泥小火炉旁边再叙《江雪》。而我继续读你的雪,你的血,你的泡沫,你的烟,你的雾,你的白,你的黑,你的蛇,你的一切。
百色从来都是晚上下雨,现在起风了,天也暗下来了,也许,是有感于你的离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