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酒文化》读后感1600字
《“酒”的随笔》(三)
酒,这个东西,我还是来自14岁的那年,放署假到我哥哥他们~指挥部---喝上。他们总指挥的小儿子从家里偷出两瓶红酒,买上一包花生,各自一瓶也就很快的喝完,小的原因吧,也丝毫不懂慢慢饮,慢慢聊那种酒文化的趣味性。更甭说什么侃大山了,纯属是对酒的一种好奇心。
徐州人就是这样的喝酒,仅仅一盘花生,两人往哪树根下一蹲,即便有橙子也不坐,而是整个人的双脚蹲在橙子上,即可唠个半天,喝个半天。那次是我第一次接触酒,脖颈都过敏。晚上还拿出弹弓站在他们的办公楼上,求个刺激,包上一把钢珠射向楼下正在露天观看电影的徐州当地人群中。
那个晚上,他们单位和地方因我的年少无知的幼稚,酿成双方打了一场200多人的大恶仗。烧伤3人,打伤14人。他们指挥部的医院医生唯独帮地方人缝伤口时,连个麻药都不打,再年轻,再壮实的汉子,疼的也会鬼叫狼嚎,想想是件很可怕的亊。
尽管我哥给我痛骂一顿,还好,他们领导也没有责备我们兄弟俩,因为他们单位都是由另一座城市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到徐州,一起一砖一瓦的构筑他们的宏伟蓝图,地方老百姓认为是他们抢了他们的煤炭,所以常常为地底下的煤炭打群架。这一来,当时的我,也就没有内疚感了,似乎还有一种自豪感。
啤酒,还是1982年的春节出去搞外调,一个单身小伙子的我,和一个有家庭的同事一起从徐州乘着火车上新疆。
谈到去新疆外调,单位同亊还是被我给忽悠了。82年正是全国大逮捕,因我在外调一个诈骗犯。如果,谈他这个诈骗,放在这个时代下,还能算个亊吗?1982年,那个全国大逮捕,正常邓小平刚出现,是他整治毛时代遗留下来的社会诸多刑事问题大开杀戒。他这个“大开杀戒”,固然比毛大帝那个屠杀革命同胞很有必要,也是及时雨。中国就现在而言,还正需要再来个全国大逮捕运动,这个社会一定会好多了!
这个所谓的“诈骗犯”,自己交待了诈骗了哪几个城市,还诈骗了当年江西省省委书记(刘)老婆40元。于是,我问他新彊去过没有?他说去过,我问诈骗了谁?他说叫买买提。哈。。。。买买提,在新疆来说就是一个常用的名字。成千上万。
买买提是维吾尔族常用姓名。买买提”这个名字等同于“穆罕默德”,是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变迁发音发生了改变,所以“穆罕默德”这个名字渐渐演变出的新的分支,即“买买提”。
我对在场的同事说,我们去吧!他并不懂买买提在新疆是个姓,他以为就是一个人的全名。当时在我心理,是这样的认为,我将离开这个外调岗位了,如果不利用这次出公差,又不知哪年才能去那个堪比14个江苏这么大他美丽的新疆。
而对于一个有家庭的男人,又鉴于春节,肯定不愿意出差了。而我那个时候还是个单身,为了去新疆“调查”,所以与他达成个口头协议,除了路费住宿费,其它的,吃喝拉撒都由我个人买单。我还上街买了两只小公鸡,自己在单身集体宿舍里做了浮鸡,又买了四袋奶粉带上。
哈。。。这一来,他同意了。只是到了新彊住进军人招待所,我才与他说真话:这个案子没办法查。他说为什么?我说“买买提”在新疆就是一个姓,成千上万。他听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因为,春节,那个火车上连个人行道都坐满了人。他是穿着我的大衣睡在别人的椅子下面(地面上,卧铺一路上都没有补上);我是亊先带的准备绑犯人的一根绳子,吊在列车座位上的那个行李架上,屁股一圈,腰下一圈,就这么的睡着了。警官常常说给我下来。哈。。。我是下来了,他一走我吊在行李架上睡起来了。可见,人生旅途的颠簸既辛酸,也有它的乐趣。
那个车堵的,连送快餐的小车都无法推行,龙海线上,尤其过了宝鸡,那个扒火车的小偷太多了。所以,车警就利用被抓的小偷,让他们给每位乘客送快餐。那个小偷送快餐,来回拥挤在人群中,豆大的汗珠从他们脑门滚下来,看得我都很同情他们,因为,他们的年龄也仅在十几岁。小偷的福利固然吃一顿免费的快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