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读后感1100字
又是哈佛,还又是最后一堂课,这个书名就像“标题党”佳作,所以拭目以待!当然从前言中知道,书中主人是名师出高徒,得意弟子满天下。他是一位懂幽默风趣大师。作者用独特思维方式来讲故事或者采访对象方式讲述,他在过去六年来与大师霍华德几百个小时的谈话内容而写成的。“大多数对话的时间发生在霍华德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前,地点则遍及校园小路、霍华德的家或办公室,还有餐厅…”。本书有不少精彩内容:
1. 注意转折点。“转折点的出现可以改变我们的固定思维方式。它们带来潜在能量。转折点不常有,其带有的潜在能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将是个人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说白了,就是变被动为主动。
2. 他的第3章 从终点重新开始,就像老电影的一句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当然还有,“欣赏霍华德给乔治提的建议:想一想你希望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说些什么”。
3. 平衡的艺术,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当然,有西方谚语:“人类一计划,上帝就发笑。”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对我们能为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做出完美支配而抱有太大希望,所以,不是不计划,而是有战略与战术想平衡的可行计划。
4. 衡量价值的必要性:凡事上,当人有明确价值观时,不仅仅可以帮助人关键时刻战胜困难。当然还有其它好处,例如,会“给自己的目标排排队”等。
5. 不要有自欺欺人习惯,要常常反省:“没有金刚钻就不接瓷器活”。盲目发奋的谬论,就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克服自身持久的缺点。当然,霍华德的意思“不是不建议大家努力,而是他认为善于观察和思考也是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
6. 请勿被外界因素左右,因为知道自己的优势何在也不代表你就能得到自我提升。……………
简言之,他的“干点子”都被包装在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之中。为了讲故事,因此东扯西拉,花里胡哨的泡泡必然就会多一点。所以,读它这种写作风格的书,绝对需要有耐心。它提倡的是,读者读完故事后,自己总结其精华的感悟。这种教育方式,就像西方中学数学教学,不怎么强调用列举方程式办法解决问题一样,各有千秋。例如,它不会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用一堆故事来表达此意。
感谢书友鼓励,竟然在读过程被多次,因为时间拖的太久,曾经有数次想放弃本书。记得曾夫子曾经说,(其大意),拿起书就坚持读完,再读其它。看来此话要行出来还真不易️!
另外,老话说得对:“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同样,你也不能完全照搬你的偶像的经验,还希望自己有同样的收获。你们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周围的人也不同……那就不适合你”。这算是从书得的一句安稳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