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读后感1300字
我们有必要了解“问题分离”的概念。
“这是谁的问题?”阿德勒心理学对这个问题颇为重视。举例来说,我们常会听到父母训斥说:“你给我好好学习!”然而,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观念来看,首先需要想一想“学不学”是谁的问题。
也就是事先搞清楚“谁对结果负责?”,或者更进一步,“如果不好好学习,结果由谁承担?”。倘若我们认真思考,答案显而易见,只能是子女。因此,“学习与否”自应是孩子的问题。
然而,问题在于父母给子女下了“好好学习”的命令。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干涉子女的问题”,结果只能是“破坏和孩子的信任关系”。
“一旦关系破裂,即便之后发出求救的信号,对方也不会理睬。”阿德勒对此视为大忌,并认为此时采取“亲切的交谈”才是明智之举。
“我对你的学业略感担忧,我们可以谈谈吗?”
“为了将来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你至少需要顺利从高中毕业吧?”
“如果学业上需要帮助,老爸在所不辞。想去辅导班尽管说,我多加点班就行了。”
相比之下,“别一天到晚玩游戏了,给我好好念书!”的感觉又是如何?这也是我将“距离感”奉为沟通秘诀的根源。为了保持理想的距离,需要变革思维方式,首先便是课题分离、不践踏对方的课题。这也是所有沟通交流的基础,因此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合理的距离,舍弃“纵向关系”必不可少。所谓“纵向关系”,指的是将事物分出“上下”“优劣”“胜负”“对错”。沟通的前提应是横向关系,不再比较上下、优劣、胜负、对错,只看“有益”还是“无益”、是否具有“建设性”。纵向关系的思路极易导致在沟通中抬高自身,使得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降到最低。与之相反,横向关系着眼于解决课题,重视过程中的协调和发展,尽可能地避免对立冲突。
人的思想是一切从主观出发,半杯水的理论想必广为人知,在沙漠里,一个团队只剩半杯水的时候,悲观主义感叹“只有半杯水”,乐观主义者则欢呼“已装了半杯啦”。
美国著名律师克莱伦斯·丹诺(Clarence Darrow)有句名言:“我憎恨罪恶,但我不憎恨犯罪的人。”看事情,不看对错,而看你做了这件事情是不是对别人有帮助。尽量把人和事分开,恨罪不恨罪人。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毫无建设性的“行为”。
人并非受情感支配,而是创造感情,并且巧妙借此“发挥”。
在阿德勒看来,“有意识”与“无意识”两者正如车辆的油门和刹车一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配合使用,才能抵达目的地,这便是“整体论”。
在双方争吵中想要保持克制,难免会有怒不可遏之时。鲁道夫·德莱库尔斯是梳理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大师,他的建议是不妨采取“如厕技巧(Bathroom Technique)”。“容我上个厕所。”一方可以就此避开锋芒,创造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助于双方冷静下来。
“鼓起勇气承认不完美。”这是鲁道夫·德莱库尔斯的名言,在我看来其中大有深意。
心理学十分强调“自我包容”,即“接受对方的全部,包括缺点”。这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我们自身也存在着各种缺点,我们与他人难免发生冲突。
保持适当的距离,在沟通中,距离太近,往往会把对方缺点放大。站在合适的角度,保持客观的心态去沟通。这是我看和听了整本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