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读后感4000字
总结第一部
一,找到自己的天赋优势。
1.内部要素:
第一个要素,知识和技能。
第二个要素,能力。
第三个要素,天赋。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
外在因素也包括三个方面:出身、选择、运气。
2.个人所选择的定位(也可以称之为增值方式)分成五种不同的类型:投机型、知识型、技能型、能力型、天赋型。
异化因素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3.想要获得更高的回报,最优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
4.如果想要收入更高,你需要:
一,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成能力。
二,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这种稀缺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供求达到平衡之后,收入就会下降。
三,能力,才是长久需要提升的,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只有能力是各种岗位间通用的。
四,同时,要不断尝试和总结,发现自己的天赋。
5.理解天赋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天赋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天赋经过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
误区二,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误区三,天赋离一般人很远: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天赋。
6.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三个要素:知、能、愿。也就是说,当你知道当前的岗位/角色应该做什么,也有能力可以做成,同时又有愿望去做的时候,那么好的行为就发生了。
7.天赋需要用在这样的领域:第一,这个领域内,是否有这项天赋,是否会导致较大的差异化;第二,该天赋是该领域的关键成功要素。
8.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如果你没有热情,不妨想想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缺乏自主感、胜任感还是归属感?
9.忽略自己的天赋,而去模仿他人,是性价比最低的努力方式。
10.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11.找到天赋的方法:找出一周时间,在这一周里,记录自己的每个瞬间,包括兴奋、有成就感、愉快的瞬间,以及沮丧、无助、反抗的瞬间。不仅仅是工作相关,还有业余生活的部分。请注意,无论感到强大还是沮丧,必须是来源于事情本身
12.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13.正确的刻意练习要符合四大特征:在学习区练习、大量重复、持续获得有效反馈、专注。
二,学习如何学习。
1.如何让快乐且有效地持续学习。
第一,按需学习:学习的东西是否对现阶段有价值。
第二,调整心态: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喜欢它。
第三,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了解自己的风格并且调整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决定了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2.快乐有效的学习,要满足三点: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学得好、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3.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
4.调整心态:不要试图用意志力坚持学习,而要从学习本身寻求快乐。把诱惑隔离开,渐渐会学习养成习惯。学习一样东西,不需要1万小时,20小时足矣。
5.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认知优劣势,才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筹划、选择、联系、调整、追踪的五大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6.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犯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7.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8.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9.建立知识体系的步骤: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在架构中填充知识、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三,构建思维能力。
1.如何找到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呢?只需要记住两点:第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第二,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2.在面临与他人的冲突这类问题时,不要急着解决,而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对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对方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对方实现,以此挖掘出真正的问题。
3.你以为自己在思考和解决问题,其实只是在困扰和焦虑中耗费精力。真正的思考,是你需要收集信息、自我剖析、咨询他人、分析各种可能、最后进行选择。面对高价值问题的时候,你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思考,而不是困扰。
4.设置问题清单:清单问题1:澄清需求——我是否清楚该问题/任务的背景、目的、关键利益方、可用资源、时间要求?
清单问题2:挖掘诉求——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挑战?ta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ta实现?(若不是跟人相关的问题,此条可略过)
清单问题3:找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事情就会都顺利了?我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还是真正成因?
清单问题4:确定关键——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必须被解决?是否有其它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去花时间?
清单问题5:确定可行——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可以被解决?我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久?这个时间是否可被接受?
清单问题6:正确思考——这个问题我思量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如此,是否有可能找到答案?(当你因为无法进展而苦恼的时候,问这个问题)
5.结构化思维是可培养且价值度高的能力,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6.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沟通不清的情况,沟通不清楚就是还没思考透。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思考结构,再填充内容。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找到结构,具体方法分为四步:头脑风暴、连线分组、结构提炼、观点补充。
7.大多数结构都是常见的类型,找不到结构的时候,可以往这些常见类型上面靠:时间、空间、三要素、二维矩阵、流程、利益相关方。
8.创新解决问题的五字诀:信、放、虑、收、行。
9.开脑洞(放)的正确姿势:6W问题、SCAMPER、重新表述问题、反向问题、用比喻、随机输入。
10.解除思维限制、打开脑洞之前,先解除外在标签对自我的限制,承认自己的多样性。
11.当我们对一个论述展开独立思考的时候,通常可以思考这些问题:逻辑是否存在漏洞,导致给出的理由推导不足以推导出结论;存在何种隐藏的价值观假设,该价值观你是否认可;证据/事实是否足以支持理由;是否隐藏/模糊不利证据或事实。
12.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还应当注意: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不要轻易相信下意识的判断;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筛选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花同样的力气进行思考;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
四,提升沟通能力。
1.用结构化思维,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沟通,关键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想主题:迅速找到一个切入点,第一句就说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搭架子:在论证观点时,思考一个结构(时间、空间、程度),并只说三点,这称为三个“架子”。
第三步,填素材:每个架子里,填充一些事例、数据等,来推进论据向观点靠近。
2.如果我们跟人聊天,想让对方觉得愉快,需要:控制话题的长度和节奏、适时表达认同、与对方感同身受。
3.聊天不是辩论、不是汇报工作,更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4.如何控制长度和节奏: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从六大角度延展;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不要抛出封闭式问题,可以是一些关于对方人生和职业经历的话题;不想继续的时候,以事情、口号或者表情来结束。
5.如何适时表达认同:借助表情、善于倾听、赞美对方。
6.如何表达不认同:委婉地表达、给别人期望。
7.如何与对方感同身受: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穿上对方的鞋、暂时放下自我。
8.任何想要说服别人、激发对方情感的场合,你都需要故事,因为只有故事才能引发共情。好的故事都具备这些要素:基本要素(冲突<渴望、障碍>、行动、结局)+附加要素(情感、展示)。
9.商业故事与小说故事遵循同样的方法,但商业故事有四大特点:渴望是挖掘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目的性很强所以故事是从结局倒推的;并非所有故事都需要情感;展示往往包含很多数字和案例。
10.常见的商业故事类型: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儿、教育展望、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后续练习 。
11.弱联系与强联系: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人,最为亲密。然后是12-15人,失去他们会给你带来重创。继而是30-40人,这是你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群。然后是150人,而这150人是人类智力允许其拥有的稳定网络的人数上限。
拓展弱联系的方法:离开舒适区、选对圈子、差异化定位、摆对态度、用好技巧、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12.离开舒适区的方法:朋友引荐、主动建立不同圈子间的连接、找到共同话题。
13.选择圈子的标准:与现有圈子重合度不要太高、可以为你带来价值、你可以对这个圈子贡献价值。
14.根据你的性格、资源等,可有四种人际网络的定位: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15.如何摆对态度:保持真诚、保持平等、记得寄予。
16.这些技巧需要注意:根据场合来塑造外在形象、根据对象来决定你说话的时间、向对方展现能力、能力不足的时候展示潜力。
17.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别因此忽略强关系、弱关系也可以转化为强关系、投资自己比投资别人更加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