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华冰聊专利:普及专利知识,评论热点时事》读后感_1200字

《华冰聊专利:普及专利知识,评论热点时事》读后感1200字

1624年,英国颁布并有效实施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家的创新激情。之后一百年,其不仅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所创造的财富也相当惊人。到1851年时,英国政府总共授权了12000件发明专利。同年举办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几乎成了英国人的专场“成果秀”——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车……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展品,都是英国的专利技术,其他国家展出的则是一些手工业制品和农产品。

“专利权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这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名言,美国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从上世纪末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致力于知识产权政策的推行,把知识产权保护看作是美国创新政策的基石。

我国知识产权也取得了同步发展。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2013年全球发明专利申请量约235万件,其中中国82.5万件,占27.8%,连续3年超过美国成为发明专利申请第一大国。而在本世纪初,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有美国的1/3,美国则占全球的1/3。

“虽然我国专利数量和规模‘看上去很美’,但质量和水平并不乐观。”吴汉东坦言。

在汤姆森·路透公布的2013年创新报告中,列举出亚太地区12个关键性技术产业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排名前十的企业,日本企业占60.1%,中国企业占比不到25%。“所以,尽管戴着‘第一’的光环,但在质量和水平上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领导力。”吴汉东称。

“世界未来竞争将是知识产权竞争。”吴汉东对当今和未来国际形势如是判断。核心、关键技术必须依赖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也关系企业的长远利益。有关统计显示,全球企业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2年,超过12年的企业大概不到30%。中国企业生命周期更短,平均只有6-8年。“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等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企业创办人都是‘发明家’,懂得如何让企业长期保持创新活力。”吴汉东介绍,国际企业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

三流企业即“包工头企业”,靠订单过日子,是加工贸易企业的惯常做法;二流企业即“制造商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和客户群,依靠广告战和价格战来竞争;一流企业即“技术商企业”,企业不仅拥有技术,还能卖技术,专利成了其在行业领域竞争的“独门暗器”;超一流企业即“业界领袖”,标准是某一个领域产品制造的技术标准,是以专利的形式存在的,按照国际企业界的说法是“得标准者得天下”,拥有标准的企业不仅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意味着掌握了行业领导权。

“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是‘制造商’,‘技不如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力不够。”他认为,价格战让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即使暂时地占据了市场份额,之后也会让中国企业不得不应对更多反倾销诉讼。因此,要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还得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制造商”变为“技术商”,甚至成为美国苹果、韩国三星等“卖标准”的旗舰型企业。“当然,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中国财经观察报官网》之《创新型国家拼的不是“性价比”,而是“附加值”》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