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读后感_1300字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读后感1300字

这套书买了有一段时间了,从各种地方看到对它的好评,却一直没有开始读。没有读的原因,是觉得这等书需要正襟危坐、冷雨青灯,而我现在的读书时间比较碎片化,不够正式。今年立flag时,为了让自己多读几本学术书,也将此书纳入计划,决定两月一本,一年之内读完。这个月读完了第一本,总体感觉,确实是好书,但是一本读后回味优于读时享受的书。文字充满了西式的学术味,比较佶屈聱牙,阅读感受不够好。但合上书本,还是有很多值得琢磨、回味和深思的地方。让我留下深刻映像的至少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独特的结构和视角。与中国史的常见写法不同,也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这本书没有采用秦、西汉、东汉的时间维度,而是把三者混在一起论述。论述结构则是按专题展开,十章内容分别论述秦汉帝国的版图、军事、政治、城市、农村、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等。这样的方式,会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困惑,但也显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不再是以往的单一线索和单一向度。

其二是作者的聚焦点。作者在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最关注的五个点:“本书将就这个古典时代的5个主要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我用不那么学术的语言翻译一下,他重点关注的就是:多元文化之统一、皇权专制之肇始、语言文字之教化、军事制度之变革、豪强大族之兴起。细想想,这五个点确实是秦汉两朝的重要特征,所谓“百代犹行秦法政”,自秦汉而起的这些特征和转变,对两千年中国史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塑造是巨大的,甚至对今日中国和世界也仍有影响。

其三是对秦汉关系的解读。国人习惯把秦与汉作为两个相隔甚远的朝代看待,类似唐与宋、明与清。其实,秦朝从成立到灭亡不过只有短短的14年,秦始皇比汉高祖仅仅大了3岁。基于这个事实,作者对秦与汉的关系做了别具一格的解读:汉是秦的“继承者”和“敌人”。汉朝一方面延续了秦朝的很多制度和做法,如皇权制度、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法律、历法、税制等;另一方面又通过摸索、渐进甚至不情愿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譬如摈弃普遍义务兵役制、以国家的名义统一学术思想,等等。

除了上述三点,书中还有一些类比非常有意思。比如,作者把官僚体制、匪帮联盟和文人学派并列,原因是它们都是通过盟誓或任命提拔而形成相互效忠或认可的个人关系,并通过建立和维持个人之间的关系网获得相应的权力。又如,作者认为宗族关系中的妻子一定程度上充任了家庭仆人的角色,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只为证明自己、取得宗族的认可,这与战国时期的杰出刺客和忠心门客向主人效忠的自我否定行为是一致的。再有,作者对秦汉的法律文书和控制鬼魂的文书做了类比,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的词汇和行为模式。这些都是十分有趣和生动的细节。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