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写故事:一个南方周末记者的特稿笔记(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133)》读后感1500字
资深媒体人叶伟民从事了十几年的特稿写作工作,深谙一些非虚构写作技巧,在本书中他跟读者做了些分享,我也确实学到东西了 。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不会写作,小到是学校布置的作文,大到毕业论文,他们都觉得很头疼,原因是写不出来,一旦开不了头,就很难下笔,这很正常,这跟“一日不动笔,写字就生疏”的道理差不多。
但大多数人却把不会写作的原因归咎为自己没有天赋,不曾想文章写得好,几乎不靠天赋。古往今来哪一个作家不是千锤百炼自己的文笔,才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的。
作者说,“写作是可以教会的。”这是真理,但很少人愿意相信。杜甫笔下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是真的可以成为现实,只是我觉得还不够,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仅要涉猎群书,还要多写。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只有输入输出达到平衡,才能推动灵感和满腹文采倾泻而出。
写作就是创造的过程。要写好一个故事,要先确立一个主题,然后排篇布局,设计好故事的框架,剩下的就是修改语病,锤炼语句,使得字字珠玑。
写小说可以适当放飞自己的想象,而写人物传记却要保证真实,这也就是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区别。
非虚构写作强调真实,并且故事有深远的意义指向,基于这样的文学特点,它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特稿。
并非所有的主题都适合特稿写作,完成一篇特稿写作要花费很多心思,因为需要的素材特别零散、难找,往往一个选题是靠数月“养”出来。
每一篇特稿都来之不易,它可能需要笔者几番辗转跟随,可能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收集到珍贵的素材,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近来作者针对咪蒙团队由于发表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发的负面影响所做的甩锅行为做出指正,批评咪蒙团队偷换“非虚构写作”概念,指责其行为贩卖焦虑,浑水摸鱼收割流量,把大众当猴耍。
对于这件事,我也做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在作者担保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却出现了很多思维漏洞,这些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已经有专业人士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不做论述。
可怕的是,它其实是一篇精准定位的营销软文,像以往一样骗取大众的流量和眼泪,传递的三观也是难以苟同,是一碗典型的咪蒙毒鸡汤。
好在大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文章被群嘲之后,该发文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做了道歉回应称,“本文不是新闻,而是一篇非虚构写作。为了保护当事人及其家属,不得已在细节上做了许多真实情况的模糊化处理。”
这个回应出来,懂得非虚拟写作概念的人自然一眼看出破绽。细节不真实,仅凭这点就已经不在非虚拟写作的范围内,还做何解释?这无力的狡辩,分明是欲盖弥彰。
我本人不喜欢咪蒙的文章,她的鸡汤太毒了,我难以下咽。她特别擅长煽动情绪,善于站在道德制高点指人骂人,无限放大社会的焦虑和不满,从而赢取庞大的流量。
她每篇爆款文章,都是为群众买单精心打造,制造落差感,活活一台“焦虑贩卖机”,已经丧失了写作者该有的职业道德,近乎丧心病狂了。
说实在的,我无法接受这种藐视一切的态度,也无法认同它所传递的价值观,连标题都太过色情粗暴,是个厉害的标题党,满满的套路。看她的文章,除了很好的泄愤之外,我一无所获。
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引导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发读者的思考学习,而不仅仅为了泄愤。
文章重在启迪开导人心,而不是收刮钱财的筹码。一个写文章的人,要时刻摆好心中的秤杆,对文章负责,对读者负责,不要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自己,泯灭人性。
伏尔泰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对于三流文学作品,我们有权保持沉默但不该去纵容助势。文字不分贵贱,思想自见高低。别得了流量,失了人心,借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