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900字
双雪涛是我喜欢的小说作家之一。这个集子让我看到多面的他,其中不仅有他的模仿之作,比如大师,也有他的自我突破,比如,自由落体,更有他的独特佳构,如平原上的摩西。
关于《自由落体》,我写了一段话。应该说这个小说是他转型的一个例子,也是自我突破的见证。
突然想,易逝的时光不可追忆,追忆只是让人更加感伤。从小学已经不再记得的同学,到高中正在远去的好友,冥冥中也许会重逢。可是,那时候我们是否已经遍体鳞伤,早已遗忘了呢?当我走过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物是人非,重逢却无语……
如果说这是一个小说,我也愿意把它当作一部自传意义上的小说,只不过这个人不是“我”,而是闷豆,或者说主体是闷豆。“我”只是一个客体存在着,反照着那个愈走愈远、义无反顾、不再回头的他。所谓自由落体,当是随波逐流吧……大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活着,随着时代的浪潮,按着社会所设定的样子活着。跳脱这个既定的圈子,太需要一份勇气。闷豆做到了,小凤呢?张舒雅在努力,我呢?一个遍体鳞伤,所谓“一二三四五六”,一个依然如故,一首一杯贪欢。我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但我晓得一句话人要活得精彩一些,才不辜负对自己的期许和奢望。
透过这个小说,我内心里是悲凉的。有人评论说,这个小说是关于缺失的小说,父爱的缺失。在我看来,应该是父性的缺失,一种雄壮的男性力量的缺失。这种力量应该成为人格构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你内心有安全感,支撑你自信得活下去,甚至给你以无穷的力量,使你坦然面对生活和自己。在当下,这种力量是缺失的。小说中,这种力量的影响只有在张舒雅身上有所展现,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在她的故事里看到,她的力量来源于虚构远远超过于现实。其他几位或多或少的都是缺失的,闷豆和小凤讲述的故事,将这种缺失展露无疑。而“我”呢?从外祖父,再到父亲,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父性力量的消解。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这样的现实,不可或缺的父爱抽空之后,父性力量的缺失,给个体生命的成长造成的创伤是隐形的,是很难被补足的,无形中影响着个体的抉择。
这是关于这个小说的两个层面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