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读后感2000字
《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
我国历史学家朱维铮和本书的主编卜正民交流时候曾经说过:“中国的历史就像一间屋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坐在屋里,可以看见屋里每一个细节,但他的视野仅限于屋子内,没办法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清这间屋子所处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只能由站外屋外往里看的人,也就是国外的研究者来提供答案。”
这就是我们读老外所写中国历史之意义所在。
虽然是大部头的皇皇六本巨著,但因为历史事件都很熟悉,所以撸得比较快,主要是看作者不一样的观点。这里就分享每本书里最让我醍醐灌顶的6个观点。
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美:陆威仪)
中国人(华夏民族)的由来:战国时期的地方、民族主义倾向由于知识分子的流动而得到了缓和,他们在各国奔走求学求职求保护,形成了视野更加开阔的“天下观”。尤其是统一了天下的秦国更是得益于各国知识分子(从奠定秦国基础的百里奚、中期变法强国的商鞅到后期一统天下的大功臣李斯、蒙骜等)的鼎力相助,可以说秦国是一直有这种“国际视野”。但是秦国统一之后很长时间内,大部分天朝居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基于以往的秦人、楚人、齐人等,但是“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开启了“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征程。
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美:陆威仪)
中国版图的重新定义: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的频繁战乱以及黄河失修迫使当时的主要人口聚集地华北地区向南迁移至华东、华南和西南,这些地方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从当初的“边区”变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天朝经济重心南移也以南北朝为开端。
魏晋风度:九品中正制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层固化,知识分子不再坚持“学而优则仕”。转而追求文学、哲学、美学和享受生活,创造了新文化和新文学,清谈盛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魏晋风度”。(这一本忍不住写了两点,因为这段历史最不熟悉,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书上是打星号的,懂得点赞:))
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美:陆威仪)
中华帝国的分界点——“安史之乱”: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的兴衰转捩点,但是鬼佬提供的视角确实不一样,他认为该事件是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其原因是陆威仪认为李世民开创了一个全世界都少有的农耕、游牧二元帝国,唐朝皇帝、少数民族的天可汗这两个身份标签就是最好的证明。唐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一个国际体系中心。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天朝再难以成为国际中心(说的是封建王朝时期),转而深入的影响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北部等地,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体系。
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德:迪特·库恩)
宋朝的转型:宋之前的中国由“皇帝+士族”构成的上层社会,而宋朝之后就是“皇帝+士大夫”的模式,这给了读书人很大的机会。因为士族是由血缘来界定,是一个世袭集体;而士大夫阶层是一个身份集体,是在儒家经典知识教化下形成的一个新集体。社会各阶层的通道被打通,全面的激发了社会活力,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家毋庸置疑(就是打仗菜了点,原因很多:比如文官系统空前发展且压制武将系统,还有神一般的对手:游牧民族。唉,还是原谅他们吧)
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加:卜正民)
元明时期的三个挣扎:一是蒙古征服导致中国传统理念的断绝,以儒家为代表的制衡皇权势力逐渐消亡或者“叛变”,明朝名义上恢复汉统,其实在制度方面尤其是皇权建设上是延续了元朝的做法。所以“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二是持续4个世纪的小冰河时期导致灾害频发,促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欲望加强(下一个小冰河时期是清朝入关时期,又是游牧民族南下),这个说法是不是很新鲜,同时又觉得有点扯;三是欧洲人的到来对天朝产生的影响,大航海时代开启,中国被迫纳入全球贸易体系,朝贡体系难以维系,天朝逐渐被西方文明所影响。
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美:罗威廉)
大清的成就:每次提到清朝我们就联想到丧权辱国、昏庸无能,这次我们换个角度谈成就,鬼佬眼中的清朝可能会吓你一跳:(1)版图,历史之最(如果你把蒙古帝国当做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当我没说);(2)人口,19世纪中叶到了4.5亿,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3)经济,鬼佬认为清朝可能是当时“地球上最商业化的国家”(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作者列举了市场规模、商品产量、合股经营等新组织形式的出现等大量例子说明,其实如果你看《那年花开月正圆》,也能体会到当时商业之发达);(4)文化,科举人口增加、识字率提高、小说文化繁荣、对儒家的反思等;(5)政治,制度创新如军机处、理藩院、内务府,同时粮食供应、货币供给等方面的政策巧妙的借用了非政府力量。
虽然卜正民是费正清的徒孙,而且序言中也提到本书不少的bug,但是不得不说,卜正民更有诚意,这《哈佛》比《剑桥》整体更有阅读价值(剑桥多且贵还不全[奸笑][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