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作品系列(3部)》读后感1500字
施蒂纳说:“外在的彼世已被扫除,但内在的彼世却变成一片崭新的天空。”这个世界是荒诞离奇的,所以更有荒诞人的存在。换句话说,外在的荒诞是正常现象,内在的荒诞则需要我们好好审视了。
加缪从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贫困,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一直围绕着他的童年。只有读书给他了乐趣。现实世界与书里的世界让加缪学会观察与思考。也使他的作品更深刻。读他的作品也要深入地思考,大量的隐喻基础上揭露社会各种病态与不公。并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如此。
这是加缪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恶不会消失,它会卷土重来,人们应该时刻警惕着,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鼠疫》中的斗争象征着欧洲人民反对纳粹的斗争,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象征着人类反对各种恶的斗争。与《局外人》相比,《鼠疫》表现出一种发展,由个人的觉醒上升为集体的斗争。加缪在回答罗朗·巴尔特的信中说:“如果从《局外人》到《鼠疫》有发展的话,那是在团结和参与其事的意义上实现的。”这两部小说的出发点是一个,如果说前者阐明了面对荒诞的觉醒,正要朝着反抗举步待发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已经在反抗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局外人的主题是人类与其生存条件的不协调,这个条件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社会。加缪说:“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
对于加缪来说,《局外人》是他的全部思想的一个出发点。
而所谓“荒诞哲学”,在加缪那里,是一个包括从觉醒(意识到荒诞)到行动(反抗荒诞)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世界就是荒诞,人生就是幻灭,这样简单的概括不能反映加缪的荒诞哲学的全貌。加缪认为,荒诞感首先表现为对某种生存状态的怀疑:“起床,公共汽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公共汽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一旦有一天,人们对此提出了“为什么”,就悟到了荒诞。这种状态是千百万人最经常的状态,所以此论一出,立刻引起了共鸣,而且过了二十多年,人们又有了一个更简练的表达方式,即“地铁—工作—床铺”三点一式的生活。人们对此感到厌倦,试图拒绝这种生活,这正是觉醒。
他说:“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流放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因此,“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具体地说,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所谓共存,其表现形式正是人类社会。荒诞的存在,是以人为前提的,离开了人,荒诞也即消失。但是,认识至此并未完结,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荒诞,在加缪看来,仅仅是个出发点,重要的不是认识到荒诞,而是对荒诞采取什么态度,在荒诞的条件下人应该如何行动,是以死来结束荒诞状态,还是以反抗来赋予人生某种意义,从而获得某种幸福。可以说,加缪的全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如何对待荒诞的问题。
第三部西西弗斯神话更像一部哲学随笔。需要西方哲学与宗教文化了解一定的基础才读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向死而生。这和东方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西西弗斯拼尽全力推动巨石上山却总在精疲力竭眼看巨石滚落原地,西西弗斯哼着小曲下山。一次次地,,,这不是人类的真实写照吗?
从一无所知的童年,朝阳蓬勃的青年,奋力拼搏的中年到智慧衰老的老年,再到最后的坟墓,最终的归宿就那样。结局清楚,️学会西西弗斯唱小曲的精神。这也是反抗精神,不屈不挠向神向命运宣告 : 我来了故我在!
好的作品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思想。从而获得精神力量。[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