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蘑菇圈》读后感_2800字

《蘑菇圈》读后感2800字

蘑菇圈|文学对人类发展的反向思考

我一直觉得西藏文化中,人们对爱护自然的那种赤子之心,没有被很好的传递出来过,直到我遇见了《蘑菇圈》。

图片发自简书App

《蘑菇圈》,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

在看完《三只虫草》之后,才发现阿来有这么一部“山珍三部曲”。《三只虫草》非常的令人惊艳,没想到读完了《蘑菇圈》,发现写的比《三只虫草》更为精彩。

首先从时间跨度来看,《三只虫草》内容跨度前后数年时间,而《蘑菇圈》的跨度前后数十年,甚至可以说是两代人的时间,历史背景也相对宏大,有西藏和平解放,有四清运动,有文化大革命,有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时间脉络。从情感表达上,《蘑菇圈》更为多元,有亲情,有爱情,有对大自然的悲悯,更有对人类欲望无声的讨伐。这也是阿来在写作上的一个非常独特的部分,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对人性,对自然万物的爱恋。他没有抬高谁,也没有贬低谁,而是用最平静的笔触,让文中的每一个人的角色都饱满柔和,从而让读者自己去做出自己的评判。

就像他曾经所说的,作家写出来的文章,读者来评是最好的,作者自己评,就没有意思了。

《蘑菇圈》从“情”“欲”“真”三个维度的描述,将人性中至真的善与追求权钱欲的对比,给读者描画出一幅明晰的画卷。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作“机村”的藏族小村庄里。斯炯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村子里的人把天底下(他们所能到达的高山峡谷)所有的菌类统称为蘑菇。每年四五月份,第一声布谷鸟叫声响起的时候,村子里的人知道,第一种蘑菇便出现了。然而他们对这样一种土地中长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特别的迷恋,而是每年象征性的吃上一次或者两次牛奶烹煮蘑菇,而这样的做法,更多像是赞叹与感激自然之神丰厚的赏赐。然后,他们几乎将这些四处破土而出的蘑菇遗忘在山间。整个故事围绕着这些蘑菇展开。

和平解放后,工作组进驻到村里来,工作组里的组长叫做刘元萱。他们对这些蘑菇有一种天然的迷恋,甚至老百姓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吃那么多次蘑菇,在蘑菇生长的季节里,他们能吃上20多次,他们不像村民一样用牛奶烹煮,而是烹炒煎炸各种各样的做法。

斯炯是村子里的一个藏族小姑娘,因为认识一些字,而被招进了工作组。为工作组成员张罗日常繁杂事务。工作组的任务就是组建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工作完毕后,斯炯有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有一次成为国家干部的机会,但因为因缘际会,她再次回到故乡,从此再也不曾长期离开过。

她做起了妈妈,但她对孩子的爸爸绝口不提,就像多年前她的阿妈生下她哥哥和她一样,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在阿妈去世后,斯炯和从寺庙还俗的哥哥法海一起生活,哥哥给自己的外甥起名字叫做胆巴。至今藏族小伙子的名字中仍有丹巴或者旦巴这样的字眼,多半都有相同的历史渊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斯炯在抚养孩子成长,自己逐渐变老的过程中,照顾着自己发现的一片蘑菇圈。蘑菇圈是什么呢?传说中的蘑菇圈,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所有蘑菇的祖宗。也是这些蘑菇,和山野里的果实,帮助斯炯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后来的一次干旱天气,大自然哺育着她和乡亲们,而她也用十分的爱来呵护着她的蘑菇圈。当罕见的大旱来临时,善良的斯炯,背着乡亲们和家人,独自一人用木桶背水上山,浇灌她的蘑菇圈,甚至不知情的人们还讥笑她,但是多亏了这些蘑菇,让全村的人们摆脱了饥饿的境地。

斯炯到了蘑菇圈中,放下水桶,一瓢又一瓢的把水撒向空中,听到水哗的一声升上天,又扑簌簌降落下来,落在树叶上……那声音真好听……斯炯便靠着树坐下来,怀里抱着水桶,听水渗进泥土的声音……她浇灌的蘑菇圈到了八月份收获的时候,她每天采上一些,给村里每家每户送去,村民也会把打猎到的肉食放在斯炯的门口。

经历了太多人情世故,体会了太多人情冷暖的斯炯,她全力的爱着自己的家人,爱着她的蘑菇圈,那种爱,至死不渝。她就像是森林里的守护神,更像是一个森林里的精灵一般,守护着她的蘑菇圈,就像她不自禁的一声长叹:天啊,我爱这个村子。那种情感像极了她年轻时候的动作和行为:她抬手在脸上抚摸一阵,把双手举在眼前,并没有看到笑容转移到手掌之上。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知道的蘑菇名称越来越多,松茸便是其中一种。山里的松茸价格是水涨船高。从原来的5毛钱一公斤,到第二年的40元一公斤,再到后来的几百上千元一公斤,触发了人们前仆后拥上山采松茸的热情。而也是这股子热情,让斯炯认识到,自己的蘑菇圈里生长的是松茸。但她疼惜着山里的东西,树越砍越少,而最令她感到痛惜的是,采山的人根本不等到松茸的自然长大,而用六个铁齿的钉耙上山,扒开松软的腐殖土,把土层里的松茸挖走,而随着这些松茸被挖走,好些白色的菌丝被曝露在地上,被可以长成蘑菇的孢子迅速枯萎,腐烂,死亡。相对的是在枯枝败叶的大地上,坐在大树旁边等着松茸钻出地面时斯炯的表现: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用甜蜜的声音说,我不着急。她用自己的等待,看到了新的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但她是节制的,只采其中的几朵,就下山了。

与斯炯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社会对金钱追逐的现实。为了探知斯炯蘑菇圈的位置,她被人跟踪过很多回,甚至牺牲了她的一个蘑菇圈(幸运的斯炯一共有三个蘑菇圈),一个叫丹雅的女子还在她身上按了追踪器,以探知她的蘑菇圈的位置。斯炯不明白,她只是想把蘑菇圈留下来,留一个种,等到将来,它们的儿子孙子,又能漫山遍野。

可惜人们看不到,他们眼里只有钱,只有眼下的金钱。

斯炯讲:人在变大,只是变大的人不知道该如何放置自己的手脚,怎么对付自己变大的胃口罢了。

多么痛的领悟。

关于胆巴父亲的事情,斯炯被工作队盘问过很多回,但她始终不讲,村子里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姑娘明明是去读民族干部学校的,怎么就怀了一个娃儿回来。胆巴就在种种疑惑中,在斯炯的呵护中成长着,读了大学,成为了干部,做了阿妈斯炯当年本可以做但没有做的事。而阿妈斯炯的蘑菇圈的新鲜蘑菇,也为他的仕途起到不小的助推作用,当松茸的价格大幅攀升,斯炯的蘑菇圈威力也逐渐的增大。也是凭着后来成为组织部部长的刘元萱的帮助和推介,胆巴在任上一路顺风顺水。而历尽千帆之后,在这位老组织部部长去世的时候,才知道,他才是自己的父亲,而自己曾经爱恋的丹雅,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听说刘元萱去世时,斯炯才淡淡的说:这下我不用再因为世上另一个人的存在而不自在了。

看似薄情,却深情似海。原来,斯炯这一生背负的,是这样沉重的宿债。

阿来曾讲,他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藏语中的“洛卓”即为宿债,前世所欠下的债。他用古老的藏文化中的最珍贵的部分在讲着,对大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一如阿妈斯炯所说,我一辈子都没有弄懂过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我只想你看护好我最后的蘑菇圈。一个文人,他何尝不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呵护文化中最核心的那部分,他的心中有一团火,在熊熊的燃烧,那团火,是他对社会发展,对文化存在,对文明发展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