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与苍凉:张爱玲传奇背后的真相》读后感1800字
常德公寓内没了白玫瑰,红玫瑰依旧在开。
杨府山旁,寻思了一天的花样……最终还是遂了她心愿,全是白的,玫瑰。
倒是那一夜,北方的镇上,听似是要哭,抓起把红花,跑去了。
朋友打趣:干嘛送康乃馨啊?
笑笑:哪来得及?
上学时想在校门口开家花店,帮办少年人送花。成年男女要传情,谢客。
成年去金店好啦。
花开一季,过季不再。
女人爱花,但记不得女人。只记得女孩,想起她,所有路景就被移轴,一派朦胧。阳光下,蜂飞蝶闹,独她,丛中闭眼,嗅一朵花。
花开一季,过季不再,还是早点习惯为好。未更世事的少女将如此,成名甚早亦如是。可惜这一位不是未更世事的少女,后人骄聒她一句:成名要趁早。不知耽误多少。
“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
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两篇文章,也是发了疯似地高兴着,自己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见到。就现在已经没那么容易兴奋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语出《传奇》再版序)
没错,她是张爱玲。没有完整读过她一部小说,自然不得评述,只想到她近旁:常德公寓,走走。却发现私宅上不去了,和皋兰路1号一样。由此,倒也多了点想象。
(常德公寓系张爱玲故居,皋兰路1号旧主《少帅》原型张学良)
张煐,英译Eileen,又名张爱玲,笔名梁京。祖上显赫,荫蔽后人,某种程度讲,爱玲言成名要早,想是要废黜荫蔽,飞向天空。当然这个荫蔽不单是祖父张佩纶与祖母之父李鸿章,更是父之纨绔及母多忧虑。凡字中添王,多有宝石之意,火在英旁,又寄予了几多光明。写作成名早,爱玲算是光明的。流传至今的两段情,爱玲也堪英气。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今生今世》引述)
世人尽知胡兰成,大概源其述及爱玲多半的光泽。可料想胡兰成当年也随汪精卫立于潮头,不免惹人玩味。过去的百年里,这段才情发乎一时,誓约终身,可单向背约不过一年。尔后战乱接济以胡脱困、避之情乱才是爱玲终离开的原因。相形之下,爱玲先前创作的《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似是道破人生。之后的日子里,辗转香港、美国,文坛相识,爱玲嫁给赖雅,相扶11载,爱尽人妻之责,可也终无子嗣。
爱玲遗世作里,最为人称道的,无非时下饮食男女。千帆过尽,较之盲目偏执一隅的主义和为时世哄抬的人物,我们更长情于她的视角与文笔。武人之刀,文人之笔,杀人之具。爱玲没有杀意,即便生逢乱世。较之被人议题的孤傲与人情悲凉,这才是爱的原因。
季风书园和千彩书坊都有书,一个背后有三辉支持,一个楼上便是爱玲故居。第一次到季风时就记住了文艺书堆上那句:生活不能 给你带来诗。
那时有光的荫蔽,第一眼看见的却是:生活给你带来诗。
尔后没了光,真相大白。是啊,生活给我带来的只有事。
可依然爱书,于是在沪上被与爱玲相论的王安忆的文字中,发现:在真与假之外,还有诗。
如果这个世上,只有真假和混沌不清的灰,那生于何处?
所以我们需要诗。
诗介于真假,但在高处,就像爱玲低至尘埃里开出的那朵花。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薄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小团圆》)
把远方踩在脚底,诗在眼前、在笔下,渗进纸里,终要上心的。
耽误多半因为不解,了解了也不再同涉一条河。
珍重。
(有感于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下千彩书坊内。本打算进公寓瞻仰故居,可惜时迁物异,故居仅留门牌号。索性于楼下以张爱玲为主题的书店内翻阅了这本传记,联想各类遭际,想法如是。)
希望我的视野能带给你不同感受
https://mp.weixin.qq.com/s/mIuC74MaIK1UCprWujTup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