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一段话都是穿线,为了引出后面,感觉有废话的,小主们自行忽略有些分界不是很明显,快来补充感觉要在看一遍
一.四人心路历程的变化是《西游记》的一条线。
1.孙猴:
美猴王
(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追求长生不老之法)
师从菩提祖师
(a.刚开始:性格温和,他说过一句话验证: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b.逐渐显现天赋,菩提看重,教他很多技能。
c.学成显摆,此时已有心性变化,被菩提发现,赶走,即有后续的学成回花果山)
大闹天宫
(a.荣归花果山,操练猴兵猴将,上天入地借兵器,被万千小猴顶礼膜拜,崇拜的不要不要的。这不去龙宫强借了金箍棒,去地府划去了生死簿。
b.技能出众,被神话,周围熊妖虎怪都来参拜,完了,自负心飞涨。
这不惹了龙王和地鬼,被告上天庭,有了后续的金星招安和孙猴的大闹天宫。
c.不服当小官,自以为可以承受更高的官职,但是人天庭不给啊!你又没背景,好不容易有个牛逼的师傅还被警告不能拿出来用。又没啥实际能力,小招小式耍耍也就行了,还真把自己当回事,敢大闹天宫?那不治你治谁?此时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之前的自在当我花果山美猴王到我非要当大官,我非要跟天庭那些老官一样,受邀喝美酒,赏美人。又加上天庭的压迫,奋起反抗,大闹天宫。泼辣性情显现。反抗无效,天庭那些官儿们又不是吃白饭的,总得治理治理这小猴。老吴这段把孙悟空描述的神乎其神,但是并没有多少实在技能,是对自己的写照不?怀才不遇,无人理解,当不了大官,讽刺当时社会官官相护,黑暗制度。)
被唐僧解救
(a.被压五百年,不服气啊,但是没办法啊!妈的,只能等老唐来救,好不容易等到老唐头,赶紧出来。那个自由啊,那个爽啊!
b.前者有个观音菩萨,领佛旨意,上东土寻取经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劝我再莫行凶,归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这不有人给指了明路,还不赶紧改邪归正。没办法啊,面对社会黑势力,老子不还得低头?总得保全性命,好死不如赖活着,你别给我老压着啊,这人身自由都木牛了,跟现在的监狱有的一拼。刑满释放了,有人解救了,还不满心感激,屁颠屁颠的跟着人家。)
取经路途前期
(a.第15章:遇见小白龙有一段话:
行者见唐僧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
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此时从语气可以看出,自我意识较强,自负心较重。而且这个阶段打怪,孙猴没太多自己的主见,老是打一下,找唐僧报告一下,和唐僧商量一下,唐僧脓包哭了,老孙又吼又叫,没办法,为了显示自己很牛逼,只得硬着头皮索战。
b.收八戒和沙僧时,就稍有好转,自己去打怪捉妖,把前因后果报告给唐僧,省的他担心,不在像以前那样,牛逼哄哄的后老唐。
c.26章,弄死人参果树之后,为了脱身,老孙三岛求方,碰了多少次壁,最后找到观音。
这个阶段,他已经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稍稍减了之前的戾气,不在无法无天。
而且前期打怪重点在表现自己,当唐僧或者妖怪否定他的能力与判断时,就炸毛,愤怒的不要不要的。
后期完全不一样,自行感受。)
取经中期
(其实我不太知道取经前期,中期,后期的分界线看心情分的哈,我把32章以后看作中期。
a.27章三打白骨精,孙猴被赶走,其实这时候他心里不爽,妈的,我一心为你,一心保护你,还不识好歹,赶走老子。一气之下,回花果山逍遥去了。虽然回去,但是孙猴心里还是挂念着的,这不后来八戒去请他(31章时),他还怄气呢!实则是在为自己鸣不平。
b.32章有一段话:
“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这就开始安慰唐僧了,这要放以前,你敢想:这是那个无法无天的泼猴说出来的话?咋可能?但他就说了。说明孙猴正在慢慢被同化,也许是因为底子在,毕竟跟牛逼的菩提祖师学技多年。温和性格又显露。说到这,我突然有一事不明:此书最后的如来其实就是释迦摩尼,释迦摩尼是在菩提树下彻悟的,那他和菩提祖师是啥关系呢?菩提祖师到底是谁?
我查资料有三种猜测,其一,认为是如来本人;其二,认为是如来的师兄;其三,认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即须菩提,《金刚经》的主角;
c.57章,真假美猴王,这个我目前对两种说法有疑问,
1是假美猴王是孙悟空的心魔,他一心放荡不羁爱自由,不甘在唐僧这做跟屁虫,一方面又受天庭那些老官的制约而无能为力,所以在纠结中产生了心魔,上天入地打假,最后战胜了自己的心魔,这算是个节点,从此以后,孙猴的态度又有不同,对取经这件事表现得相对安分。
2我刚刚查资料,有个说法是假悟空六耳猕猴是如来安排的,真悟空被打死了)
取经后期
(后期多次孙悟空都是在安慰唐僧,在取经路上越来越淡定,表现的越来越从容。迫切想讨论下真假孙悟空,所以后期有空在写)
综述:我觉得可以拿孙猴来比对我们自己,比如: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前期,中期,后期),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心理路程的变化,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刚开始也是初出牛犊不怕虎,牛逼哄哄的,咋咋呼呼的,(当然也有唯唯诺诺,不敢做自己的。)不管哪种,慢慢我们也会学着收敛,学着接受,接受世界的不公平,接受我们原认为不对的事,我们不在公然反抗,而是自己反思,自己消化,到最后,我们也想孙猴取到真经一样淡然从容。
我们也可以把他们五个(唐头,孙猴,八戒,沙僧,小白龙看作一体)
唐僧代表身体(安分守己)
孙猴代表心(为所欲为)
八戒代表情欲(代表人的欲望,唐僧总是相信老猪,就像人的身体总被欲望牵着走一样。)
沙僧代表本性(人总是很难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有时候本性使然)
小白龙代表意志力
妖怪都是心魔所化
最后取到真经,五人合一,比喻人心性欲意合一,方得彻悟。有个说法:有一章写的是孙猴把唐僧变成他,他变成唐僧。有人说这个时候,他俩已经合一了,也代表着身心合一。
西游记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说起来惭愧,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人竟一直没读西游。仗着幼时阅过无数遍电视剧,便以为那就是西游。
如今真读起书来,才知此非彼。
初读西游,我觉得我就像刚刚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大圣。看到他大闹天宫,与二郎神斗法都觉得精彩至极。一个字——爽。
读到悟空初跟唐僧,唐僧那种懦弱,不分青红皂白,气的几欲砸了手机。一个字——怒。
我以为我读到三打白骨精的时候会怒而弃书。没想到越到后面,我就像悟空一样,慢慢地成长了起来。悟空每一次劝导师父,感觉又在像劝导我自己。
小时候喜欢的是勇敢飒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这次看完书,发现自己更爱的是那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机智骁勇的孙悟空。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悟空常说的话,以此自勉。
西游记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唐僧
倦坐蒲团不听经,被贬皆因失佛心。
身世曲折江流命,奉旨求经向西行。
胆怯懦弱凡人性,解救众生菩萨心。
虔诚不受女儿情,万里坎途志坚定。
孙悟空
天生地养石头出,灵台方寸学法术。
七十二般变化多,十万八千一筋斗。
金箍棒起千钧舞,魂入地府销死簿。
初上天封弼马温,二去官称齐天圣。
偷吃蟠桃盗金丹,老君炉中炼火眼。
大闹天宫欲称帝,受伏五行磨戾气。
五百灾满保圣僧,忠心耿耿求功成。
性躁心狠难约束,一顶紧箍来管住
识妖辨邪除灾祸,心猿归一得正果。
猪八戒
曾为天蓬多风光,统兵天河元帅装。
只因醉戏月中仙,错投人间生猪圈。
食肠宽大性愚顽,长嘴大耳黑胖汉。
贪馋好色欲难禁,牵马挑担苦劳行。
沙和尚
昔日卷帘侍天帝,受贬只因碎玻璃
一日七剑痛穿心,求经每过必入腹
幸降观音得点化,静候皈依居流沙。
任劳任怨实诚性,每逢矛盾中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