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的课题:修正性格
【2019第20本,第10篇书评】
秦祎鲤/文
这本书主要讲了原生家庭会对我们自己个人性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会对我们造成不同的伤害。我们无法选择降生/父母/家庭环境,面对我们只有两条路:
1. 跳出阴影,修正自我的性格缺陷
2. 囿于自我,终生抱怨/错误的对待身边亲密关系以及下一代。
我相信大家都倾向于选择第一种,第二种的情况,在认真了解自己缺陷之前,甚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性格有缺陷”的,基于或多或少的原生家庭的教育背景。
这本书我认为粗略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不同类型有毒的家庭会对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分为5种。这一部分,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共鸣,也可以选择跳读,如果情况不符合自己的家庭环境。
第二部分就是讲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受过伤害的心灵,如何修补,如何和父母更好的相处。重点要看这部分,这部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其实正常父母都在尽力给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环境,只不过受限于文化背景/教育/自身经验,或多或少会对我们造成一些伤害,哪怕不是故意的。不正常的父母就更加过分了,比如暴打/乱伦等。
所有的父母都难免偶有不足之处。我自己也曾在孩子的事情上犯过严重错误,给他们(也给我自己)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偶尔向孩子发发脾气也是正常现象。每位父母都有可能偶尔对孩子管教过严。大部分父母都打过孩子,哪怕只是偶尔为之。
但也有很多家长,他们的负面行为模式是持续存在的,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些就是伤害型父母了。
如果你已成年,那么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将自己从有毒父母留给你的扭曲的负罪感和自我怀疑中解救出来
不是那种父母会奇迹般骤然变好的自欺欺人的希望,而是相信自己能够从心理上摆脱父母那种强烈且具有毁灭性影响的切实的希望。
2. 不要在盛怒下决策
我们从刺激事件到情绪体验,有三条通路,反映的是两个过程:
一个过程是经过了大脑皮质层的认知评价作用,产生了对外部刺激的评价信息,传递到下丘脑,通过杏仁核最终产生情绪体验;
另一个过程是不经过大脑皮层,直接通过下丘脑,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内分泌系统,产生情绪体验。这个过程是更加直接的,更多受生理唤醒水平控制,而不受认知控制的部分。这种情绪体验在外部刺激十分强烈的情况下会占据很大一部分。
所以我们大脑可以简单分为爬虫脑和大脑皮层,大脑皮层逐步进化,但当情绪上来爬虫脑会被激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发完脾气又后悔,在发脾气那瞬间是不理智的,发完脾气之后大脑皮层逐渐掌控情绪。
正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切记,永远不要在盛怒之下审视问题。
3. 理想父母投射至恋人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咨询师荣伟玲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呢?
圆满离婚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就当时的婚姻状况而言,离婚是最健康的举措,还是会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对父母而言,认识到自己离开的是伴侣而不是整个家庭,这一点至关重要。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与孩子保持联系,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发生巨变。一纸离婚判决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的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4. 不要内化刺激性批评
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它们。负面评价的内化——变“你是”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础。言语虐待不仅严重损害了你作为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当的自我认知,还会对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必然的负面预期。
大多数家长都会偶尔对孩子说些贬损的话,这未必就是言语虐待。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那就属于虐待了。
5. 有毒的家庭体系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有多少对父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就是我们去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
6. 原谅父母需要正确的过程
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需要哀悼我们从未得到过渴望许久的父爱和母爱这一事实,不应该去弱化和抹杀曾遭受的伤害。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当你受到伤害时,你需要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这是你的责任,所以,当你的父母受到伤害时,他们也有责任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作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我们需要真正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一些结果到底是不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一味把坏结果加在自己头上,顶着中国传统教育所谓的孝道,只会把自己逼进罅隙。
7. 建立自我界定
我们都应该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一味的顺应父母一定是孝顺吗?父母心里的孝顺和我们心里的孝顺定义是一样的吗?如何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和需求同时又有自我的界定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没有人的自我界定是完全准确的。我们都是庞大社会中的一部分,都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情感依赖,不论何种形式,也极少有人愿意这样做。
向父母妥协也没什么错,只要是出于你自己的主观意愿。我想说的是,保持你情感的完整性,忠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你对他人的反应取决于他人对你的认同感。只有在没人反对你、批评你、厌恶你的情况下,你才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你的感情相对于激发这些感情的事件来说往往过于激烈。你可能会把一个小小的建议看作人身攻击,把有建设性的微小批评看作个人的失败。没有了别人的肯定,连维持最起码的情绪稳定都会十分艰难。
8.尽量采用以下需要应对一些无法沟通的冲突场景
● 哦?
● 噢,我明白了。
● 这样啊。
●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 让我想想。
● 很抱歉让你伤心(生气、失望)了。
因为人和人从生下来的大环境,原生家庭的小环境,教育背景,生平遭遇有太大的差异,因为这些会造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硬要和别人理论其实有时候真的是无效且耗费自己精气神的事儿。让人理解 是很难的事。
记住,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如果你请求对方原谅你或理解你,那么你就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采用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你没有任何要求,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
其实也是没有任何期待了,不期待怎么会失望呢
你没有任何要求,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
当你完成了自我界定的时候——当你习惯于做出回应而不是反应的时候,当你明确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当你对自己愿做和不愿做的事情设定限度的时候——你与父母间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变化。
10. 完成自我界定的方法
你一定要找一个私人的时间,一个静谧的地点来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对话。你可以拿一张自己童年的照片,看着照片里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对他大声说:“你不需要为……负责!”在这句话中间加上列表里适用于你的一条内容,这样才能发挥这份清单的最大作用。
成年之后,有时候这个未成长的自我印象会跳出来捣乱,阻碍我们真实自我能力的发挥。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我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处理和应对都基于自我印象、而非真实的自我能力。就好比大多数人都有能力蹦极(身体条件),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真的会尝试,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印象对之做出否决的结果:「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
这里要探讨的卡住的自我印象就是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随着经历和学习,我们的个人能力不断提升,但心底的自我印象却停滞在了某个点上。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一个拥有良好工作能力、幽默风趣的男子,内心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容易受伤的小孩;一个招人喜欢、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内心可能极度不自信,觉得自己又丑又笨没有魅力。人人都说你是这样的人,可你自己知道,在心里你根本不是。于是好担心有一天别人会看明白从此不再喜欢你。
一开始在认知的层面,你可能会理解这些不是你的错,可是你内心的孩子仍然背负着内疚。
11.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责任归于父母,并不是让你将自损行为的责任全部一脚踢开,也不是鼓励你抱怨“全是他们的错”。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责任。
● 报复他们。
● 惩罚他们。
● 让他们收敛。
● 向他们发泄你的愤怒。
● 从他们身上寻回些补偿。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
● 直面他们。
● 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
● 告诉他们实情。
12. 向父母诚恳的表达自己,告诉他们自己的底线和界限。
● 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
●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你的回应:“我知道你的日子也很艰难,我也相信你不是故意要伤害我,但我想要你明白,你处理自己问题的方式真的伤害了我。”
你的回应:“我很感激你为我做过的一切,但是这并不足以补偿那些殴打(不断地责骂、暴力、侮辱、酗酒等)带来的伤害。”
13. 爱是什么?
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14. 写在最后
希望大家都能因为这本书找到一些修正自己性格的方法,以及可以和父母更好的相处。
首先是接受曾经的经历,学会放下,过往的经历不可改,只有接受,告诉自己:辛苦了!为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哀悼,并且真正的放下,不再抱怨,告诉内心的那个小朋友,你要长大了。
扣一星因为,书中大量虚无缥缈的案例,就不能精简有效点吗,举的例子我一般都没有特别认真看,因为水分太高。。。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书赏析 第(2)篇
等下一个晴天
这是一本越早读到越好的书,其中描述了现实生活中上演的许多似曾相似,那时的我们有过欢笑和泪水,经历过迷惘和困惑,以一种无法压抑内心的感觉和身体情绪的状态穿梭过喜怒哀乐,体会着阴晴冷暖,可那只是单纯的任性吗?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困难会焦虑,碰到挫折会痛苦和软弱,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喜欢做完美主义者,太过于未雨绸缪,是不是依赖性太强...我们都是被锻造打磨过的孩子,而所有这些锤炼过我们的熔炉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原生家庭。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待我们成年开始独立思考,萦绕在脑海的一定有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的关怀和家的温暖,但同时也伴随令人沮丧的争吵和严厉的训斥,这些我们身在其中被牵引或扭曲的所有瞬间锻造了一个个不完整的我们。原生家庭的确承载了养育子女的重要意义,撇开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个孩子的后天性格养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为了孩子的健康良性发展,父母需要审视自己的性格特征甚至性格缺陷,避免重蹈覆辙,因为家庭教会了年幼的子女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孩子才能够决定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以及生活方式甚至是信仰。
本书从“有毒”的家庭体系和“有毒”的父母阐述开来,结合心理咨询的实际案例,详细列举了几种典型的行为模式对子女造成的困扰和折磨以及对其成年后性格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们经常性地被现实所触发或强迫性地表现出的悲剧人格,读者或可从中找到一丝相似的感觉和心情,无论是内省自己还是观察他人,在理解了蜷缩于内心不安深处的莫名情绪后,似乎才是走出禁锢自身牢笼的第一步。
记忆之门开启,回到无数次魂牵梦萦的家,想象还原真正让自己难过伤心或者痛苦的场景,告诉当时的自己,那是同样不成熟的父母所犯下的错误,而你自己不应该为此感到自责或者内疚,尽量尝试去理智地察觉父母当时的处境和压力,以开始跨出剔除身体余毒的重要一步。
“你身上本就具备改变子女命运的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对过去说再见,阳光温暖抚慰你的脸,晴朗的心伴随到永远。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书赏析 第(3)篇有毒家庭给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会延续下去,成为一个家庭体系,如同繁殖一样代代相传。以为自己偶尔顺从和对抗是自己与生俱来的脾性,原来是父母在童年时教育所得,还好爸妈只是轻度中毒,比书中案例的严重程度不值得一谈,只用按照书中方法沟通疏解即可。大多数家庭都存在中毒父母的现象,如果中毒的父母很难改变或者无法改变,这些孩子们应该捡起这本书,用它去自我调节,如果无法调节,请找医生。看到乱伦处,真是又愤怒又同情又幸免,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阻止父母在白纸上涂上黑颜料,只能任凭父母摆弄,若运气不佳,真的会导致毁其一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中毒父母的孩子指一条明路,也是每个家庭里必备的一本书。父母要做好父母,孩子才能做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