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葱阅读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如果你想真正地读一本书,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阅读动机并发现兴趣点,也就是说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动机,也没有兴趣,就强迫自己去读,是根本读不下去的。我读《洋葱阅读法》的动机是如何做到高效阅读,现在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一些答案:
一、一些阅读的小技巧
1、阅读过程中要利用自己的注意力,这里涉及到鸡尾酒效应,也就是大脑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会特别在意,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对一些关键词,重要的内容进行Mark,以达到反复高效阅读的目的。因为想要记住某些重要内容的时候,反复熟悉就好。
2、当面对压力时,要从简单的内容入手,再一点点地加大难度,就可以慢慢进入心流状态(专注沉迷的状态),例如我个人不太喜欢看史书,那么我会选择《明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对历史进行初步的了解,再慢慢深入阅读专业书籍。
3、对书籍的理解程度需要通过分享来检验,最关键的是,分享的时候想着怎么把读到的内容解释给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听,让别人能听明白。
二、碎片化阅读
由于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很杂的东西,而碎片化阅读不是什么都学,是有目的性的学习更多,它的核心就是概念学习。
如何做到碎片化阅读呢?
三个步骤:提炼,关联,融合
首先,收集并整理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
接下来,足够理解概念,如何理解取决于你如何将自己所了解的和其他事物相关联;
最后,通过联系,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个角度看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旦知道一个新概念,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这个新概念去重新理解世界。
三、快速阅读
目的是从一本书中快速、精准地找到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信息。
五个关键步骤: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
1、 学会提问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有没有读过类似的书?
2、 预习
通过阅读目录和序言来大致了解某本书的结构
哪些内容值得参考,哪些内容可以略过?这本书里讲述的范围是什么?
通过预习可以决定这本书值不值得阅读
3、 扫读
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翻书的同时标记我们重点关注的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图表、标题以及关键词。
可以对整本书大致了解,哪些地方不值得阅读,哪些值得阅读。
4、 切重点
将关键词搞清楚就意味着了解了整本书的核心。
可以利用九宫格或便签进行呈现。
5、 复习
复习的目的是从“知道”转化到“会用”这个过程。
回看笔记和书,并进行分享。
初学一个东西的时候,依照步骤循规蹈矩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一旦熟练之后,就会越来越快。同样。阅读也不心急,提升速度的前提是先把快速阅读的每步都做好,保证从一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四、主题阅读
如何同时阅读10,20本书并快速把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
碎片式的主题阅读: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某个主题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后进行集中化阅读。
书籍式的主题阅读:更多的是对书进行主题阅读,从最开始的书单创建之前建立一个简单的认知,到建立书单、快速阅读、扫读、建立框架,到最后基于框架去寻找答案,一整套完整的流程。
全方位的主题阅读:我们基于一个主题做长期的计划,进行长期的研究。也就是用你能接触到接触的所有方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往前推进。可能时机不成熟,也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只要你一直在关注它,你就一直学习它。
五、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就是升级我们的视角。从阅读中知道了某个概念是什么,还需要通过深度阅读提升视角——这个概念如何使用、后台如何实现、原理是什么等,只有把这些都搞清楚了,才算拥有了这个类别的知识。深度阅读的核心是理解。
三个步骤
1、 寻找联系
2、 探索源头
3、 场景联系
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尝试分析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或者某本书里讲的内容在别的书里也看过,同时至少要找出五个可解释的例子,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
例如:“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或某事作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呢?比如,在火车站里,大部分肯德基店的旁边都有东方既白店,东方既白会给顾客呈现出一种印象“我是肯德基的兄弟品牌,我的质量不会很差”,这就是锚定效应的一个体现。既然懂得了锚定效应及背后的原理,下一步就是应用,多场景的应用。例如和HR谈薪资待遇时就可以依据锚定原理,这个岗位在同类公司里的薪酬,再和自己的薪酬作对比后,提出涨薪的要求。
深度阅读的案例:
许知远的《单读》、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高晓松《晓说》等
六、让阅读变现,让知识输出
当今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通过阅读,分享知识,借助互联网了解用户的痛处,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阅读的最终目的不一定是赚钱,还可以用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等,成功加薪也是一种变相的变现。
洋葱阅读法读书赏析 第(2)篇《洋葱阅读法》要点梗概 ——
1. 关于学习和阅读
1.1 阅读时保持专注,避免无用信息干扰
1.2 选择精力充沛时阅读;
1.3 带着目的和问题阅读,集中注意力;
1.4 专注 —— 番茄钟;
1.5 反复联系来提升记忆力;
1.6 阅读由易到难;
1.7 养成阅读习惯。
2. 碎片阅读
不是什么都学,而是有目的性地学习更多。
阐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追求数量或读完,目标单次解决某个问题、或了解某方面知识,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概念,而不是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碎片阅读的核心是概念,碎片学习的本质是概念学习;最后,明确自己的碎片时间,通过逐步的积累,再将这些概念逐渐提炼融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快速阅读
3.1 迅速了解该书值不值得阅读,适不适合自己,能带来哪些收获;
3.2 通过目录或序言了解大概结构;
3.3 扫度,知道内容是否与自己的问题相关,留意关键概念;
3.4 搞清书中楚核心概念;
3.5 复习,升级认知。
4. 读书笔记
标记 —— 整合 —— 归纳提炼 —— 实践
5. 主题阅读
围绕某个核心主题展开阅读,迅速吸收相关论点。
5.1 碎片式主题阅读,碎片阅读 —— 收集整理;
5.2 书籍式主题阅读,从最开始书单创建之前建立一个简单的认知,到建立书单、快速阅读、扫读、建立框架,到最后基于框架去寻找答案,一整套完整的流程;
5.3 领域式主题阅读,长时间研究一个领域,通过学习积累来慢慢往前推进。
6. 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不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也不是要记住所有的东西,更不是所有的经典书都适合深度阅读——深度阅读的内核在于理解。
6.1 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以巩固认知,能够实现不通概念或现象的双向联想;视觉化表达。
6.2 寻找源头,了解知识点背后的体系;
6.3 多场景应用,对知识进行实践,养成阅读习惯;
7. 阅读变现
7.1 通过阅读积累来从学习者逐渐变为授课者;
7.2 在某个知识体系不断专业化,塑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战略。
这本书罗列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比较简要直白,速读一遍下来基本上把作者的核心观点完整提取出来了,总的看下来,关于读书的很多方法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谈到的非常相近,比如说速度技巧、主题阅读等,但作者的很多论点过于泛泛而谈,缺少有力的论据支撑,举个例子,关于知识体系的部分,这往往是对个人形成专业化思维和知识最重要的一环,却谈的很少或欠缺说服力。另外,虽然取名为“洋葱阅读法”,但书中内容其实并不怎么“洋葱”,更让人感觉像是把一些方法论强行拼凑起来的一本书,读完没什么过瘾的感觉,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分享的很多阅读方法,很适合用来帮助自己巩固对知识学习的认知。
洋葱阅读法读书赏析 第(3)篇读完此书有以下几点收获:
1.了解了几种阅读模式的使用技巧以及其中的关联。建立自己的知识图书馆。
2.阅读要变被动为主动,懂得如何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方法。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按图索骥编织自己的城市。
3.任何武功的输入最终都只有化为输出才有价值。计划利用假期的大块时间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简单框架,深度阅读3-5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