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书赏析(3)篇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作者:余华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亲自编选的一本最新杂文集。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地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力量来源。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书赏析 第(1)篇

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那段著名的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只为寻找一片净土来放置他几分钟之后不再需要的外套和靴子

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去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发出共鸣之声

一部伟大的电影会让观众在各自的记忆和情感里诞生出另外一部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是残缺不全的,有时候可能只是几个画面和几句台词,但是足够了
我的意思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之外,都拥有一个虚构世界,很多的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期待被叫醒,电影、文学、音乐、美术,所有形式的艺术如同叫醒闹钟,让人们虚构世界里的情感、欲望和想象获得起床出门的机会。然后虚构世界开始修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开始修改虚构世界,这样的相互修改之后,人生不知不觉丰满宽广起来,并且存储在记忆之中。当然记忆会有误差,误差是在相互修改过程中出现的,也是在时代差异、文化差异、人的差异等差异之中出现的。
只有对生活有着非凡洞察力的导演,才能让生活呈现出非凡的表现力
第一,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要去读平庸的作品。长期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就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会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长期读平庸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也会平庸,写作时会不知不觉沉浸在平庸里。第二,所有的作品都存在缺点,包括那些伟大的作品,读的时候不要去关心作品中的缺点,应该关心优点,因为别人的缺点和你无关,别人的优点会帮助你提高自己。”
中国拥有三千年的国家历史,漫长的封建制抹杀了社会中的个人性,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家庭生活里才有发言权。
“将民族传统的一部分随便阉割下来保存与展示”
“将鼓吹国民生活现在与将来的暧昧乐观论当作民族文学”,也是不少中国作家的所谓追求
鼓励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多谈恋爱,而且是上床的恋爱,然后再考虑结婚
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
人生总是陷在这种荒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
所谓超现实主义,就是把‘生活陌生化’从而建设一个比现实生活更离奇、夸张、抽象和变形的‘现实世界’”
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读拜伦一行诗,胜过读一百本文学杂志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过雨果的一首诗: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圣经》里计算一个人的财富都是用多少头羊来计算的,羊就好比是现在的银行存款。
《活着》告诉我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生活不会辜负我们,只有我们会辜负生活,不管什么样的生活都会给我们带来财富
毛泽东说“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会变成好事”
经验对于我们的局限,先是局限了我们的思维,然后局限了我们的行为。
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那种阅读,什么都不要带上,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广,如果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就是挑食似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狭窄起来。
阅读最终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丰富自己,变化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原地踏步,始终如此,没有变化。
《山海经》里面有种鸟叫“蛮蛮”,只有半个身体,一个翅膀,它必须和另外一只合在一起才能飞。
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
《活着》讲述了一个中国人是如何苦熬过来的,《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中国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书赏析 第(2)篇

已然记不清什么时候读到余华的《活着》,也记不清里面的种种细节的描写,比如书中提到的福贵看着月光下的小路那种亲儿子死去之后的悲凉气氛,只是觉得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将所有的人生苦难集合到了福贵一个人的身上,隐约记得这句“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大抵是我多年以前读书时的最大收获了!

在这本书里,原来鲁迅用一句话表现一个疯子,原来马尔克斯用一个眼神的描写就把一段已经推向高潮的爱情给推翻了,原来纳博科夫用一个平淡无奇的小车祸摆平了亨伯特弄死洛丽塔的母亲的一次次想象……

关于写作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波兰农民救犹太人之后说的话,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作者用着这句话作为书名,用文学角度来解,这么说兴许有点牵强,只是在我的理解中,所有的好的作品都是对人性的描述和表达,总结一下,写作就是用简单而朴素但不是生动的语言,加上美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情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当你的屁股爱恋上你的椅子,写作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带给你技巧和灵感,模仿就像川端康成对余华的影响,改变就像卡夫卡对余华的突破,要像多谈恋爱一样多尝试不同的风格,不断的遇到写作中的困难,并战胜它,没有困难就制造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好作品。文学是一条比自己的人生长得多的道路。文学就是人生。

关于阅读

怀着空白的心而广泛的阅读,多角度解读作品的意蕴,并从文本中获得更多人生体验,重视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不要专注于作品中的瑕疵和硬伤,而应该看到优点和特色,与人交往不亦是如此?没有完美的作品,也没有完美的人,有的只每个人对这个世界不同角度的认知,和不同程度的理解,世界也正是因为差异性的存在而丰富多彩,我们又如何不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呢?

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杨小波老师让学生使用的阅读方法的四个“切入点”:1.从关键词切入。2.从关键句切入。3.从情节切入。4.从情绪切入。感觉深受启发!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书赏析 第(3)篇

余华诸多演讲的集合,余华的书我看的第一本是《活着》看的过程哭了又哭,继而去寻找他其它的作品,然后陆陆续续又看了《兄弟》《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本来以为写出那样文章的余华是一个哀苦的老头儿,结果这些演讲让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一部部作品的诞生,也渐渐了解了余华的幽默与风趣,收获颇丰的就是作者本人讲述书中情节的由来以及作者在某时的想法,了解了之后我感觉和作品的连结更深了,也从中发现了自己阅读不足的部分,记得曾经我有想以编辑为职业,但是看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我才知道,我远远不够。现在也是,觉得自己读书仅仅是泛泛而读,很少或者基本不会揣摩作品中的语言,意境等等。今后要做的事就是要学会好好读书,争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理解文章。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