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琳达·格拉顿 安德鲁·斯科特
我们都将活到100岁,长寿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要怎么办!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岁,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真,发展中国家也正迎面赶上。这就是长寿时代。长寿时代不只是老龄化、延迟退休、养老金缺口和劳动力短缺,长寿时代带来的变革远超出我们想象之外。面对长寿时代这一切变革,我们的榜样和我们自身的人生经验都不足以应付,我们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生模式。本书来自英国伦敦商学院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科特为MBA学生开设的一门“百岁人生”课程。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百岁人生》这本书写的很啰嗦,看完后我只打了个两星。但这本书的标题写得很好,引起了我的注意,翻完了。这本书总体意思是说,2000年以后出生的美国人,有一半的概率可以活到100岁,那么我们目前关于职场和生活的理论很多是不适应于百岁人生的,比如说我们经常把人生分成三段教育工作和退休生活。如果按照60岁退休那么整整40年,都是一个退休生活,那你在工作期间积累的财富,基本上是不能够支撑你过一个比较舒服的退休生活的。之前看到过日本的纪录片,活得长寿,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诅咒。中国有句俗语说,不怕少年穷,就怕老来穷,出生率持续下降,人还活得越来越长,对哪个社会来讲都是一个莫名觉得恐惧的事情。《百岁人生》这本书里有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参考的。人们希望过的是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衡量不仅仅是跟财富有关,也跟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成就地位这些有关。作者把财富作为有形资产,而把健康,人际关系,知识之类作为无形资产。我们的生命是这么长,那么在传统人的观念中间,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形资产,而作者就会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间你也要考虑无形资产的积累,也就是说因为工作而忽视健康,忽视家庭,忽视亲朋好友的做法,应该不会再被提倡的。还有就是对人生三段论的看法,教育-工作-退休,这个理论可能也不再适用。将来有可能很多人是好几段工作方式,工作一段时间,退休一段生活,再工作一段时间再退休一段生活,甚至工作和工作之间的连续性也没有那么强。但这种多段状态跟目前社会主流观念以及社会制度冲突很大。只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已。对于人类寿命延长,存在的乐观和悲观的两种看法。悲观看法是说,因为财富的两极分化,会造成了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穷人的寿命会越来越短。而乐观的看法是说,即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替代掉人类原有的很多工作,但是人的创造性,还有人类群体组织沟通这些机器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可以给予人类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做创造,从而让人类普遍生活得更好。总体来讲,我对人类寿命延长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从2018年看到了2019年,并在大年初一划上了句号。作者为一位经济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共同描绘了三代人应对一生(特别是养老金储蓄方面)所做出的行动,给予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提前思考和规划。一本好书就在于,读完具有可操作性和引发思考,我认为这本书就做到了。书中大量的建模(对于三代人具体事件的模拟)具有可行性也慢慢向读者分析原因,并且旁征博引了知名各界人士的言论,让读者不局限于一种观点。人生重要的有形资产的积累尚有迹可循,无形资产大多是自己喜好了,所以作者鼓励大家更多的进行自我探索。文末作者对于公司和政府的建议可以说是让人很感动了,这也是素质良好的社会学家才具有的。以上都是读完最直观的一点感受,我在书中进行了大量的勾划,这是毕业生进入社会前必读的一本书,也是重新规划人生(或者在人生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反复读一本书。故五星好评。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一本非常有洞见的书,五颗星!书中提出长寿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礼物也可能是温迪妮诅咒。让长寿成为礼物,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策略和建议,从个人,政府,企业等多个维度展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个人情景构建,重构自己的生活规划,从三阶段人生向多阶段人生过渡。最重要的是不断积累自己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现阶段包括长寿时代,我们对有形资产关注的比较多,比如养老金,房产,储蓄等,但是对于无形资产缺乏关注。作者把无形资产分为:生产资产,活力资产和转型资产,这种资产界定和分类,为我们向多阶段人生转变,重建人生新规划提供了框架思路和方法。这本书是继《远见》之后看到的关于个人规划非常有前瞻性和深刻洞见的一本书。随着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公共健康卫生教育等的发展,未来长寿时代如何实现转型,快速适应社会的变革,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加油鸭~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