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有味道的书。最棒的部分应该是在成都求学的经历,后面的反而就没有这么生动了。值得肯定的是一位英国人能够对中华美食进行这么深入的研究。毕竟地大物博,不说对别省的饮食文化不了解,就算偏居一隅的当地人恐怕也没有办法对本土的饮食文化有彻底的了解。
有许多地方可以引起我的共鸣,像我这种典型的南方杂食者却遇到了极度挑食者,体会深刻。当你压根没有想去尝试一样新事物时,所有陌生的食物在你看来都是丑陋的恶心的,但一旦你放下心里的防线,真的用心去感受,就能品尝出食物的魅力。当然,前提是做的好吃。
文中对皮蛋的比喻描述得好生动,不禁想起大姐约她的外国同学来过新年时特地买皮蛋给他们尝试,满怀期待。
文中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也广,但并不影响读者身临其境。这本书不能单纯看成是分享美食的书,因为它还包含了扶霞在探索这些美味时心境的变化。当然有些人觉得无法接受一方面夸大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批判中国现实。这就好比国人在外国,会感叹外国先进的地方同时也能体会它不好的地方。无法接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一个外国人口中说出这些国人了然于心却不会表达出来的腐败现象,让人觉得好像赤身裸体站着供人观赏。(我没看过英文版,不知道译者是否洗白了作者)但是可以这么赤裸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洗白。
里面对于宫廷的描写,可怜的皇帝,虽然有一桌的菜,但却并不美味,甚至连一口热汤怕是也喝不上。还有为什么妃子们要争宠,民以食为天,这个解释我觉得合理。如果我活在那个时候,估计会每天哭吧,毕竟我忍饥挨饿能力为零。
又胡乱瞎写了一通,理解的并不深刻。看了两天,看完后有种...终于看完了...的感觉。
鱼翅与花椒读书赏析 第(2)篇译者太合格了,不仅仅是无痕介入,更是生动风趣且尽力化掉容易引起文化纠纷不适的地方,给书加分不少。内容上来说,我最喜欢四川的部分。套用前阵子看的陈导的书里写的意思,美食当前时,道理当退后。我不大喜欢看一边吃或者吃完以后各种纠结,正反面的话都让她说尽了,口腹之欲也解了,道德还得再上一个层面。铺张浪费肯定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古今中外同理,中国在经历过百年苦痛后,需要好一番整理,也是事实,当饥饿从记忆中慢慢消散,一定会回归正常的状态。无论如何,这样一本书,还是很有些意思的,作者和译者笔下那些街景的描写,都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那些寻常或不寻常的菜肴,也是勾引肚中馋虫的绝好诱饵。对中国饮食感兴趣的外国人,也许也会因为这本书,愿意来中国深度旅行一下。
鱼翅与花椒读书赏析 第(3)篇这本书,咋一看是一个歪果仁探讨中国美食(对美食的描写,其历史渊源等让人兴趣大发,口水横流),再一想其实说的是饮食后体现的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民生活状态,社会的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四大菜系基本都囊括,而印象最深的一定是四川,因为扶霞小姐对四川的感情最深。当本书接近结尾,我才反应来,其实涵盖在饮食 ,生活,人文与意识形态之上作者想说的是如何从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生活环境融入到另一个中去,中间有迷茫,挣扎 恐惧,欢喜,然而作者与之何解的方法就是live with it,不去归类,不去评判。
对比之前何伟的作品,感觉本书更生活化,轻松愉悦些。(毕竟作者研究美食的嘛)后者在情感表现更内敛,人文社会的关怀感更重。
最后,好期待四川重庆之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