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承传统,旁汲西洋。
对先生的才情和豁达溢于言表,对先生的相濡以沫,伉俪情深的爱情心生敬仰。两个意志坚定对感情只认唯一对文学饱有专注热情的人走到了一起。面对费的追求:朋友,只能是朋友,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即便晚年,钟书去了,面对费也是楼梯不好走,你便不要迎难而上了。可能所有的评价都不能添彩增色,那份专情是馈之于钟书的,最恰当也最合适的该是钟书对她专情的回应:遇上她之前,没想过结婚,遇上她之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最才得女,最贤的妻。如此,方是恰如其分。
真的是庆幸,两个灵魂能彼此环绕一生。也真是庆幸岁月的温柔让二人逃过了那个时代的殇,未聘,未娶。不用蒙受新思想和旧礼教的百爪挠心,不必经历三叔子和柳小姐的痛,没有志摩,也没有第二个张幼仪,不必做一个有新思想,却还迈着老步伐,碍于礼教,碍于内心煎熬而不情愿地拾起旧婚配,可最后还是难逃情字的局。不合的三观,互相折磨的新旧二人,毕竟,像胡适那般,隐忍爱打麻将爱叨叨的小脚旧妇竟是少数。
先生之于钟书,钟书之于先生,何其有幸。
最后,借用先生的话,肉体承受的人间百味,淬炼而得的魂魄该是永久,肉体这一媒介即使油尽灯枯,那一魄魂,总能相遇。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这个世界是否有鬼神?很多人会不加思索地予以否定的回答,理由是他们从来就没看见过。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对此的回答是“我相信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是的,“没有”又何来证实;若证实“有”,那倒是容易。因为人相信大自然有规律,由是可以发现,可以推翻,可以补充。若没有规律,又何从探索?何从发现?何从证实呢?n先生以《论语》《中庸》孔夫子的观点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论证“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的观点。那么,在这一个未知的世界中,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n先生认为,人有双重本性,即灵和肉,两者是矛盾不相容的。肉,就是“食色性也”那个“性”,是动物共有的动物本性;灵,分为灵性与良心,是人超越动物的地方。“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灵性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先生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n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杨绛于接近期颐之年所总结,回看此生,历经中华民国诞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文革等等等最变革动荡时期,通过阅读,思考,经历,所开悟之集成,所以十分值得阅读,如获宝藏。昨晚读罢一直到今早才写下感言。经历了一生,宛如闯下了不同的关卡,了悟到人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从容,能吃苦,能忍是她最看重的品质。保持内心的平静至关重要。忍与自由辩证统一,唯有忍,才不会被情绪左右,被他人依恃,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字里行间充斥着杨绛先生的自信,从容不迫和大气,拥有自己一套价值理论而不摇摆,陟罚臧否,好坏优劣,她都拎得清,也自己做判断。深自敛抑,也许时代有所不同了,但很多东西仍然是重要的品质,历经千年不倒,历久弥新。愿自己也能保有这些品质。在此,深刻怀念杨绛先生,愿您所坚信的灵魂不灭,至少给读者带来了深远持久的正向影响。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