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搞懂过宇宙和生命一样,我们也从来没有搞懂过爱情。
有人说,爱情是花前月下,是举案齐眉,是你吟诗我作画,是月光是清风。
有人说,爱情是赤裸相对,是把美好把不堪统统展现,是彼此融合不再有秘密。
有人说,爱情是一床旧棉被,缝缝补补,但也永远是凉夜里的温暖。
有人说,爱情是女人头上时髦的卷发,不管当初有多漂亮,最终还是会被生活这池水洗回原型。
有人说,爱情是蜜,有人说,爱情味苦。
有人说,爱情是朝朝暮暮,有人说,爱情只在乎曾经拥有。
有人说,爱是霸道独占,有人说,爱是成全他自由。
……n
爱情的模样早已经在各种各样的诠释中变得更加模糊,更加遥远。
对很多人来说,爱情的攻势是猛烈的,激情的。爱一个人要表达,要追逐,要得到,爱一个人就像是一场野心勃勃的占领。而野夫笔下的雨波和丽雯,小心翼翼地靠近,委婉羞涩地试探,慎之又慎地相处,两颗心相互碰撞,四只眼离不开彼此,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为你拳头攥紧,为你柔软舒展。
故事很短,很简单。
每个人都有一个初恋,冰清玉洁,就像高高的枝头上挂着的玉兰花。丽雯就是雨波的白玉兰,然而高中毕业之后,雨波考上大学继续深造,丽雯因家庭困难辍学工作。故事到这里才只是一个开头——当雨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山寨工作时,与丽雯偶遇了。她在他,还是白玉兰,而她暗藏的心事也再起涟漪。她爱情的信仰是克制,牺牲,忘我,她爱的润物细无声,他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她不要求他留下,她叫他走出去,去他心心念念向往的地方。一别经年,雨波锒铛入狱,再次归来。丽雯的爱又发生了变化,她给他母亲般的爱抚,给他难言的安慰,给他重整旗鼓整装待发的信心。雨波在丽雯这里修复一身伤痕,再次奔赴理想。
都言女子本弱为母则强,而我要说女子本弱遇爱则刚。她成全他的好男儿志在四方,成全他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全他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成全他的明月也成全他的天涯。
《红楼梦》里,女娲补天,炼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用去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一块放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青埂”音为“情根”,暗示了之后的种种。一缕情丝,几多愁思。一讲到情,就仿佛是丝丝缕缕缠绕不清。发乎情止于礼,是对这段爱情最好的评价。就像是茨威格笔下的“陌生女人”一样,爱的最高境界是“不言爱”。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最终是在薄奠那些无邪无辜无欲无悔的青春。
这故事,换谁写都显得俗气,只有野夫的笔叫我潸然泪下。爱不为抵达,处处只为了成全。
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顾城《错过》
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为了爱情我曾经去过那里
李志有一首歌,关于郑州的,词里有一句歌词叫“为了爱情我曾经去过那里”,是以题目的由来。因为我从没想过会有那么一天,我竟会坐来回18个小时的路程,只为赴你一面之约。我以为这是一场悲壮的旅程,按理来说,这也确实是一场悲壮的旅程,我以为,当时过境迁后的某一天,当我想起这次的旅途时我会很有一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豪迈,但其实不然。关于这次的旅程,我还是蛮开心的,毕竟,能亲手为喜欢的姑娘按摩一下,这在我看来,是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刻。
很多人都说我,90后的你爱情观念还停留在是80年代,如果这不是做作的话,那就是纯粹。这是因为,当我喜欢上一个女孩的时候,我就要对她好,她的喜怒哀乐牵引着我,我要不计所有的对她好,也不管是否会有明天,也不去想会不会有未来,哪怕就算是没有明天,我也不在乎,因为喜欢过,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为了喜欢的女孩子,付出本身就是件轻松愉悦的事。我甚至想,我所喜欢的女孩子,她定是莲,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存在。所以,我不会伤害她,我只想要对她好。
听一个爱情白痴说这些,其实我能体会你们那种“你是傻逼”的路人既视感。有时候我也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值得的?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是想起她笑起来很好看的样子,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可能,我这种想法真的是太落伍了吧!可别的,我也不会,我就会这么一样。
这次40+小时的行程,我很开心,坐18小时的火车请你吃过饭,给你按过摩,我有一种“此生足矣”的感觉!那一刻,我好希望时间是可以静止不动的,那样子,我就可以一直给她按摩,那种感觉,也算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了吧!我想去另一座城市生活了,但愿不会是很久以后。我想去她的城市,可是她严厉拒绝了我,还说坚持就再也不见我了。如果有一天,你们路过金华市,如果你们有微博,麻烦定位金华坐标发一条微博,就四个字,“紫铃你好”,好吗?因为在见她之前,这句话我练习了好久,可真的见了,却是另一番模样,拜托了。在闭死关前,写下这些文字,也算是剪短了所有的私情杂念吧,闭死关,我要好好学习了。希望,在邂逅下一个好姑娘前,我不会再这么的狼狈,再这么的没有一点点资格。
一份纯粹的喜欢,无处安放,只好写在这本书下面。
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爱情是什么滋味,时至今日也不能说体验过,所以总也不敢信心满满的去评说。由电影而来,对比觉出霍建起导演对许多故事细节的处理都很巧妙,如表达关雨波离开山村后的人生进程的旁白中说了男主人公很多事,却没有提书中所写的结婚又离婚,保持了80年代以来的这份深沉浓烈又悲凉的爱情的纯美(并没有那么介意结婚离婚,只是觉得这样的选择性的表达很巧妙)。 同学会醉后的旅馆,导演让给男主洗衣服的女主人公没有裹着浴巾显露性感,而换作啃着一块儿冷面包充饥,一如青涩当年,仍是一副甘心情愿为爱付出的模样,电影中看到的那一刻真真心疼的受不了(想起电影《巨额交易》中女主(韩彩英飾)在男主河边长椅上点烟被风吹灭后解开外套为男主挡风的镜头,都是一样的让人感动)。 野夫的文字里对时代之于个体命运有着更为丰富的诠释,电影里也避不开,但表达的更简练,更凸出了时代背景下的爱情主线。 作者也对时代变换表达的自己的理解,个人表示深为认同,自己已然是生在共和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人,躲过了建国以来那一场场苦难的悲剧,但仍会在新时代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中感到应接不暇,茫然失措,不明白时代这辆飞速前进的列车到底要开往何方?不知道新时代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新问题新矛盾又将会如何消解?不知道在时代浪潮中到底该如何把握自身命运?扮演什么角色? 盛赞文字和电影画面都很美,很有力量,于新时代茫然而卑微的我都有着心疼又感动的强横的冲击力。 那深刻而理性的悲情已成烙印,我们活过且终将逝去,无论爱情抑或其他我们都只能体验经历而永远无法令其停留,这深刻的悲哀会逼迫我们更深刻的觉醒,更深刻的勇敢,更深刻的珍惜。 我想,未来,后人们大概不会再度刻骨铭心,来怀念2010,2020年代的爱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