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在漫长的思维跳动中读完这一套书的最后一本,还记得我买这本书只是个意外,根据推荐就买了,放在书架一放就是很久,直到HBO新剧预告片出来我才想起这本书,于是在电视剧没出来之前就踏上了这部漫长旅程之路。我好像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里陪莉拉和莱农走过了她们的一生,也和她们一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看得大脑发热,身心疲劳。小说从孩童、青年、成年以及年老四个方面延续着一个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的故事n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n就像我们青春期的朝气勃勃一般幼稚、单纯、幻想、跳跃,充满着对年少时候的一切叙述,但是最让我触及心底的是从莱农角度叙述时的不自傲不避讳,我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像如此真实的叙述自己内心,这样复杂、充满想象又丑恶的内心。莉拉和莱农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世界的人性的两种极端的描写,她们虽然极为不同却可以相互融合,他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好像谁也离不开谁。说实话我们每个看到第一本的书的人都会完全被莉拉所吸引而厌恶莱农。我想这是因为莉拉代表了自我、天才、果断、决绝和不被社会所束缚的强硬。这也是我们最需要与希望拥有的。第一部里最让我难受的部分就是莉拉与家人抗争上学却被扔出去那段,让我切身的感受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深刻的影响。估计因为我到现在为止的快三十年的生命中我也像莱农一样拼命往上,而我身边也有一个莉拉一样的朋友。但是比起故事我们的生活有是不一样的。我们最后一致认为,我们的生活中的影子里一会像莉拉一会像莱农。这才是书里吸引我们的地方。最让我心动的地方就是莉拉提议和莱农挑战现实追求梦想去看海那一段,那时候她们对梦想的憧憬是那么的直接强烈。但是也在莉拉回头那一刻心酸难过。似乎我也能感受到莉拉的害怕与绝望。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n莱农和莉拉在成长的路上已经慢慢出现偏差,或许这该是常事,毕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那时候大家最讨厌的地方估计是为什么如此聪慧的莉拉会被如此对待,为什么她不能像莱农般继续,但是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不是一直常在吗?我们的生命总会在出生那一刻被决定很多东西。在还没看完这部书之前我一直用我短浅的视野来理解这些事情。青年的她们就像青年的特点,充满荷尔蒙、变化、不稳定。对第二性征发育的懵懂,对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迷茫,莉拉对尼诺的迷恋,对安东尼奥关于肢体的幻想,关于莉拉狂暴的婚姻,还有一如既往的独特魅力。这里有很多莱农的呢喃,让人看着心浮气躁,或许我们的青春也是如此心烦意乱,感叹于莱农内心深处的语言的私密性,她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期自傲却又讨厌的我们自己,看完第二部很多人会站队,但是于我而言,莉拉和莱农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莉拉敢爱敢恨的爱和我隐忍自私的唯唯诺诺形成很鲜明的对比,暂且不管尼诺人品,莉拉做了很多女人想做但是又不敢做的事情,但是她也在暴露她人性中的缺陷,就像和莱农的缺陷一样。我们谁没有这样的样子。人性本就复杂,爱情本就无理。很多时候我还是只看到了莉拉和莱农,故事中其余的人物都是若影若现,她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但却不对故事形成太多的特点。只是让我明白,我们许多人都在重复着父辈进行的生活,而这些样子曾经是我们看不起的。有很多次很气大莱农的懦弱,羡慕莉拉的决断。但是就像莱农说的那样,我们从原本的自己一次次的经过失败于体验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害怕和放不下的东西太多。所以一直选择退让。第二部里最让我深刻的是莉拉和尼诺、莱农和尼诺父亲那一段,故事情节对我冲击太大,十分不堪,但是语言的描写中却也最喜欢。好像我们常常被吸引的都是一些难以启齿或奇怪的东西。我对新名字的故事的理解是,在男权世界里,女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第三部 离开的留下的n第三部青年中年时期的故事比前面两部要丰满得很多,好像一下子从青春期的自我中慢慢开始看世界,观察周围的一切一样。莱农和莉拉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遥远了,但是莱农一直受着莉拉的影响,在莉拉方面,虽然很少写道,但我也觉得莉拉受着莱农的影响,莱农是她另一个方向的自己。她们的特点依旧极端不一致,莉拉还是特立独行,我还是从容向前,克制。在莉拉和莱农的讨论中,我看到最为社会两个不同成分的方式,莱农最为知识分子在一端的学习、讨论以及作出的努力。知识分子们的状况。有一种思维撞击但却显得虚伪。莉拉在社会物质底层艰苦拼搏,只关注自己,关注生活。为生活而喘息。但是却真实。我无法评判这两种生活谁更甚一筹,因为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很难以想象的是莱农对尼诺一直以来的迷恋,那份从未停止的迷恋。或许会觉得她傻得不行,但是也很佩服她对那份曾经最初的样子的迷恋的认真与坚持。在这部里面,米凯莱、马尔切洛、卡农、安东尼奥等等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也会在剧情上转变的突然吓人一跳。我并不讨厌这里面哪一个角色,我明白每一个角色都在自己的社会里承担一定的责任,都有自己的原因。这样的角色才能组成一个社会。有时候我很讨厌他们做的某一件事,可有时候我又会同情甚至在某一刻喜欢他们。在一部里最突出的莫过于对于生活、社会、女性、阶层的思考。关于婚姻与女性地位的讨论让这一系列书变得饱满和深沉。就像告诉我们在经历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以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复杂的一切。当尼诺和莱农走到一起的时候,让人很难接受。但是又觉得可能发生。尼诺可以说是这部小说里最难以形容的存在了。他确实渣到无敌,但是他可以说是社会阶层中很多人的代表。那时候我就在想我们一生都会经历很多连我们自己也会惊讶于意想不到的事情。第四部 失踪的孩子n说到孩子,这一部里写了很多关于和孩子一起的事情,关于孩子的教育,以前我们不想与父母有瓜葛和阻断的许多东西,都延续到我们血液里在我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用相似的方式。连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被自己的方式吓一跳。以前当孩子的角度转变到父母的角色也让人思考了许多父辈之前思考过的问题。说实话,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时候会让自己觉得很神奇。这样的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这些孩子身上有很多不喜欢的缺点。但是也会逐渐与自己磨合。人待在一起都需要磨合。不论是谁。莱农和莉拉的友谊一直的延续方式让人很感概,甚至让人觉得或许她们两个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不同方面。最后一部写得很沉稳,但是也是让人思考最多的,它虽然不再跳跃不在刺激却足以让人心脏跳动。因为可能也是我们的未来,而我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期待和恐惧,在莱农和莉拉的思考中我也在思考,最后一部免不了对每个人人生的最后交代。而这些交代都让人对生命的方式感到失落和无力。那些原本鲜活冲击的生命变得不在激情和一个个的殒落。生命是那么的渺小。有生自然有死。最后两个我是忍不住花了三天两个周末熬起看完的,看完以后像经历了一次人生,这部小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开始即有结束。在故事里的感情是自我的,结束那一刻也是自己我的,它在很多时刻因为我的生活经历产生着不一样的刺激。每一个人的刺激都不一样。看完这部小说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写自己的想法,走过学校、咖啡馆、饭馆。我都没能停下来自己的思绪,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但是我就是想在最鲜活的自己思绪中写下我的感受。因为害怕过一会我就忘记了,虽然不知道自己会忘记什么。这样漫长的思绪过程我为自己感到开心,又一次去体验思维散发的过程。这系列小说就此结束。或许它对我的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我很欣喜。2019.1.21写于饭桌。
失踪的孩子读书赏析 第(2)篇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有着一种解脱感。我有时候在想作者或者莱农是不是金牛座,因为有的心理活动和所作所为真的像是金牛座的作风,也或许不是金牛座的作风,是我一个人的作风。从幼时起,我就是从书中窥探这个世界,通过对他人的模仿完成参与以及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间有很多可以一笔带过、但是成年后又格外介意的暧昧地带,而那不勒斯四部曲,对我来说就是回忆这些暧昧地带的反思性文学。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我的心思过于细腻,这份细腻又大约来自于我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恒久的隔离感:作为人又不能单独脱离群体存在,所以如何合理自然地融入群体,如何合理自然地保留个性,这大约是我和莱农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一样,又渴望独特。所以我们会努力学习,获得称赞。但是上帝不会因为你是小孩子就放弃给你上课,因此,从小孩到成人的厮杀战场其实早就开启了。我们要夺得目光,夺得称赞,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同时,又要低调,如此方能合群。孩子们是会排挤最出风头的那个人的。孤立、起外号、偷偷摸摸的校园暴力,需要一个小孩迅速学会收敛羽翼,不然就会鲜血淋漓。这一切的原因,或者说原因之一,就是来自妒忌。我不知道成人后还有多少人对身边的人抱有妒忌之心,我是有的。我承认这一点,妒忌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一面哈哈镜,放大了我每一处缺陷。小学我羡慕a的字,b的画,c的零用钱,d的朋友多。中学我羡慕e的成绩,f的朋友多,g的老师独宠。大学我羡慕h的果断坚毅和朋友多,i的办事能力,j的学习能力,k的顺畅恋情。工作我羡慕l的慧眼独到,m的应变能力,n的巧舌妙思。读研我羡慕o的音乐能力,p的自信,q的悟性,r的洒脱,s的友谊,t的甜蜜恋情。甚至u的白色皮肤,v的厚重发量,也都是我羡慕嫉妒的根源。说好听点,是我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眼睛,说难听点,我这人过于自卑敏感,心思阴暗曲折,与人相处过于拘谨。作为我生命中a-z存在的莉拉,他们看似毫不费力的获得了很多我求之而不得(有的甚至至今也未曾得到过)的东西。虽然后来我们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我一心考研读研,他们在外打拼结婚生子,出国留学,等等,但是曾经的生活圈却还是将我们紧紧牵引,这是逃离不掉的宿命——就像无论发生了什么,莉拉和莱农都是不能脱离于那不勒斯的存在,那不勒斯的暴力,喧闹,落后,猜忌,就像深深植根于他们内心里的食人花,永远在适当的时候提醒着那不勒斯的存在。我不知道你们同你们人生中的a-z先生/小姐是怎么相处的,我是至今都保留着一种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曾经被我同学称之为「幼稚」,不应该在我这个年龄出现的情感。我嫉妒他们的才能与生活——那些我想拥有却不能拥有的事情,我嫉妒他们本人——作为一个自卑又倔强得将自卑改称为「谦卑」的人,我真的很嫉妒他们那与生俱来似的自信淡定从容,我嫉妒他们的未来——我可能拼命努力,也只能让我的孩子活成他们现在的样子,而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早就在更远更高的阶层喝着我喝不惯的咖啡。但是,我又是真心喜欢这些人,可我的喜欢总带有占有成分,而优秀的人不是属于个人的。这篇书评很杂乱,因为我不想谈里面的政治社会大背景,这方面我不是专家,故而丝毫都不涉及。我也不是女权主义者,从中分析出女性的女权意识和独立意识是如何得以发展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将一本书与自己的生活感悟挂钩。但是好书不应该就是如此么?写出他人不能写出的话,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读者——当然,在文中,这一点被作者视为效力微薄的手段。但,凡是写过的必将留下痕迹,而痕迹不会被时光轻易抹去。
失踪的孩子读书赏析 第(3)篇这本书有奇怪的魅力 一直诱惑着我往前读 在这个过程中 经历过十分热烈的对后续情节发展的期待 也在琐碎不断的那不勒斯那个地方发生的断断续续的事件感到过疲倦 像极了对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的反感 但又始终洒脱不起来 所谓释然 大概也就是说的个出世入世 也同时在作者的自我剖析中不断审视自己 也越发发现了自己的劣根性 有时候也会随着作者进入无限的自我怀疑与否定 人物的真实立体感 让我对每一个人物几乎都是又爱又恨 心疼又咬牙切齿n单纯讲从书中的人物设定里汲取的力量 大约就是 琐碎间保持清醒自我 不断调整自我 不被认知禁锢 杀出重围 获得新生n如果说莉拉是莱侬真正自我的映射 那从始至终 都是莱侬一个人 拥有强大的来自内心的力量 那股力量叫莉拉 任何时候 企图把周遭变得更好的莉拉 让世界来到她身边的莉拉 想消失但人物张力却足以让世人又爱又恨 这样的话 一路走来 就是一个自我本我超我的追逐 莱侬是莉拉 莉拉是莱侬 莱侬依附莉拉 莱侬讨厌莉拉 莱侬害怕莉拉 莉拉成就莱侬 莉拉对莱侬的成就嗤之以鼻 莉拉为莱侬错误的选择哭泣n细思恐极 这不就是一直以来我和我自己的斗争吗?!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