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微镜下的大明》,22.9万字,阅读时长15小时40分
近五年的阅读以来,每年七八十本书,号称以历史为主线,这本书是第一本以“那些生下尘埃、死丁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的作品。
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主要关注大历史和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视角往往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所关心的只是一小部分精英“。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
而本书,是从真实历史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关于蝼蚁小民的真实故事。多么难得的一类历史话题!
作者通过考证几百年前的真实案卷记录,还原了当时几个典型事件的推进和演变,让现代的读者,通过另一个侧面对当时官吏、平民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社会潜规则进行的还原和揭示,是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
读此书过程中,遇多处掩卷沉思,感慨于人类的渺小呀。据统计,自地球存在以来,累计生存过的人类总数约1060亿人,真正能为历史所记忆的,亿万分之一而已。本书所体味和还原的大明时期微观社会的场景,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天下的政治表面上是以君主之名运行的,实际上却被官僚组织中盘踞的大小结节玩弄于股掌之中。从位于官僚群体金字塔顶端的天子视角纵向来看,无法轻易察觉出这些官僚的胡作非为以及最低端大众的民生疾苦,本书最值得肯定的就是以横向的视角观察官僚结节中的变异对民众的压迫以及对整个明朝的深远影响,客观公正,不作主观评价,能够不断给人思考空间。赫德:“中国人和我们的不同之处可以追溯到根本的出发点:中国人说人性善,我们说人性恶,中国人因而求助于教育养成的规矩,我们通过惩,对违法进行治理和处罚,树立法规和规章。”教育养成的规矩靠道德自觉,然而在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却毫无招架之力,六个篇目无一不贯穿一个“利”字,所有的陈规陋习或是奇技淫巧皆为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在被他们的花样百出惊奇之余,也被人性中能够不断放大之恶深感忧虑。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严格来说,算是半学术性的书,通过六个小故事,以小见大,少见的描写小人物的故事,特别是那个杨干院的故事,双方你来我往,精彩纷呈,为了几百年前的祖庙之争,古人这种为了“大义”而不惜一切做斗争的精神,虽以现在的价值观来说,有点超过了,但是还是很值得敬佩的。其中,大明档案库的故事特别学术,所以读起来十分枯燥,但是很有意义,算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大明朝的建立到衰败的一个历程,很有代表性。这种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尘封已久的微小历史故事,读起来十分有趣,这些年来,大多数的历史只2聚焦于那些个大王朝的更迭,满纸满篇都是“大人物”的喜怒哀乐,很难得有人会去关注那些在滚滚历史红尘中的“小人物”,这本很好的填补了一些这方面的空白,读起来又不失趣味。总之很推荐这本!n